第三节 寇准的性格特点
第一、刚直。这是寇准性格中最明显 的一点。刚直,既包含刚强的意思,又有直率坦诚的含义。事实上,寇准在刚中进士之时,已经表现出他的刚直。当时,宋太宗取人,年少者往往罢去,有人教十九 岁的寇准虚报自己的年龄,他回答说:"准方进取,可欺君耶?"这位少年进士,不怕惹皇帝不欢,大胆直言,也难怪后来天下人都对他称道有加。寇准对待上司, 也毫不客气。在他任枢密副使时,当时的枢密使王显偶有过失,就为自己护短,不肯改过,由是寇准对他非常轻慢。寇准的刚直,最著名的应是"挽衣留谏"一事, 此事发生在淳化五年(994)他任参知政事之时,当时,他"因奏对切直,太宗怒起,准辄挽上衣留以埃处决"这件事使太宗非常赞赏,认为他"真宰相材也"又 对左右说:"联得寇准,犹唐太宗之得魏郑公也"把寇准比作魏征,正是太宗对他的最高赞誉,也是他本人性格的真实写照。
然而,寇准刚直 的性格又有负面的一面。他对别人的批评是毫不客气的,无论对方是自己的朋友还是政敌,只要他认为不对,不符合他的观念,他就直斥其非,不留一点情面。寇准 这种直斥人非的性格,当御史言官是非常好的,但作为宰执之臣,就不免会引起朝廷内部的矛盾和争斗。当他遇到王旦这样大度而又是同年的人的时候,就会只观其 才,而忽视其短,大胆向皇帝推荐他。事实上,朝廷内外除王旦外,也有不少人曾经推荐寇准,如毕士安、向敏中等。但是,寇准这种刚直的性格用于政敌或中立派 时就会惹来很大的麻烦,政敌会由此对他更加怨恨,而中立派则会由于不满他的态度而成为他新的政敌。冯拯、王钦若、曹利用、林特等人就是由此与寇准交恶,并 在争斗中与他对立。寇准刚直还有一个极端化的表现,就是与其他大臣甚至皇帝在朝廷上争吵。如罢枢密副使时与张逊争论,罢参知政事时在太宗面前争辩,在枢密 使任上与林特忿争等。这些事情被皇帝看在眼里,都是极为讨厌的。太宗说他"交构是非,烦默公上"。真宗评之"无大臣体"皆由于此。
刚 直引申出来的行为就是专断,寇准为官,也的确十分专断。他在太宗时任参知政事,张洎既同执政,"洎奉准愈谨,事一决于准,无所预,甘言善柔而已"而后来吕 端拜相之后,也不敢独任政事,太宗也临时改变参知政事的职能来抚慰寇准。这当然是太宗对寇准的恩遇,但也可以看出寇准当时己权倾朝野。这种情况在澶渊之盟 后又再出现,真宗对此十分忌惮,再加上其他一些原因,他终于在景德三年(1006)将寇准罢相。王旦对寇准这一缺点其实也很清楚,他曾经评价说:"准好人 怀惠,又欲人畏威,皆大臣所当避,而准乃以为己任,此其所短也。"
第二,使气。这是指寇准单凭自己的喜好,率性而为,往往不管事情的 好坏与后果,带有一点任性。这一点首先表现在他用人的标准上。他选人择士从不用例,这当然可以说是他选拔人才不拘一格,但事实上也带着他本人的偏见。冯拯 一事正是最好的证明,他贬抑冯拯,就只因为他不喜欢这个人。而在景德二年(1005)五月晏殊和姜盖一同应真宗特试的时候,寇准又"以殊江左人,欲抑之以 进盖"反观寇准自己所择之人,张洎在他有危机时落井下石,丁谓更是他后期遭贬的罪魁祸首。这反映他看人的眼光是有偏差的。
寇准的个人 喜好还用于待人接物,而且完全表露在自己的言语和举止上,毫不讳饰,也不顾后果,这也是他直率性格的体现,但有时也会给他惹来麻烦。他轻慢枢密使王显正是 其中一个事例。王显的事并没有给他带来什么实质后果,但举荐张洎一事,却让他得罪同年。至道元年(995),寇准同年苏易简罢参知政事,张洎与苏易简同在 翰林时已经不和,这次苏罢参政,是由于"洎多攻其失"不知寇准是否有看破这层关系,但他与张洎关系甚好,甚至"乃兄事之"苏易简罢参政后,他又数荐洎不 己,这就使一些同年看来,他在张、苏的争斗中站在张洎一边,因而对他心怀怨忍。在冯拯参劫他时,他的同年康戮也参与其中。
另一次是对 曹利用。寇准任枢密使时,与枢密副使曹利用意见不合,于是他斥责曹利用说:"君一夫尔,岂解此国家大体耶?"曹利用也从此与他结下仇怨。寇准的使气还表现 为行为不够谨慎,有一件事很能证明这一点,就是前文不断提及的张洎落井下石一事。张洎本是南唐李家旧臣,博学多才,但为人品格不被时人称道。寇准知吏部东 锉的时候,张洎对他刻意奉迎,"准年少,新进气锐,思欲老儒附己以自大"故寇准与他交好,二人关系亲密。但后来张洎看到寇准失势之时,又落井下石,大言寇 准退后多诽谤。"准但变色,不敢自辩"从寇准不敢自辩可以看出,他的确曾经在背后说过一些宋太宗的坏话。诽谤的话出自寇准并不奇怪,但却不应该出自参政之 口,寇准既为参政,就当注意自己的言行,这是他不谨慎之一。其二,就算他要发牢骚,说太宗的坏话,也应该注意谈话的对象,以寇准的聪明,不应该不了解张洎 的为人,他理应知道什么话可以对他说,什么话不可以。寇准好酒,估计这是他酒后失言。这种任性而又不谨慎的行为,后来成为他致命的弱点。
当然,这种不谨慎的性格,也反映出他的光明磊落,只要他认为是对的事,他从来是毫不讳饰。他本人的权力欲很重,但却从来没有注意修饰自己的言行,以延长 自己掌权的时间。寇准使气,还有一点表现,就是心胸有点狭隘。他向王旦求为使相,王旦拒绝后,"准深恨之"幸好王旦后来真的为他向真宗求使相而且真宗又答 应了,真宗并且把此事告诉了寇准,令寇准大为感叹,否则真的很难估计他们的关系会变得怎么样。寇准的气量相比吕端、王旦等人,颇有不如。他有宰相之才,而 无之度,因而不但不能平衡中央各方矛盾,反而其自身会引起矛盾冲突。真宗曾对王旦说:"准年高,屡更事,联意其必能改前非,今观所为,似更甚于畴昔"这里 的"前非",应该就是真宗以前提及过的刚直、使气这些他难以容忍的性格。苏辙后来也说:"盖准为人忠亮自信,固无异心,然使之得志,必有态横失众之事,未 必不为国之祸也。"
上一篇:寇准的四次沉浮
下一篇:第二节 寇准的政治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