得亦忠义 失亦忠义

来源:百科故事网 时间:2020-11-27 属于:史弥远
  •   史弥远作为中国历史上独一无二的"独相"二十六年的人物,在相位期间,能成功地消除开禧北伐留下的多种后遗症,胜利地领导全国军民对金国进行长达八年 的抗战,妥善地处理宁宗逝世后的皇位接班问题,保持了社会安定,正常地进行了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军事建设,解决了淮东的李全之乱等一系列重大社会问 题;在君臣关系问题上,能做到自己位高权重而君不疑不怨,直到死后二十年,理宗回思往事,还亲自给他写了"公忠翊运,定策元勋"的碑铭,将他比作顾命大臣 周公韩琦与贤相赵普,这很不容易。历史上"顾命大臣"很多,但由于不能很好地处理君臣关系而招致杀身之祸的不少。总体上说,史弥远是成功的。他 之所以成功,综合史弥远生平的所作所为,我认为主要表现为以下几点:

      1.以高瞻远瞩、通观全局的战略思维与立于不败、稳健现实的基本方针,正确地处理了"战"与"和"的国家战略问题,从而取得"八年抗战"的辉煌胜利。

      2.以"民为邦本"、"御民以宽"、取信于民的治国之道和矫枉不过正、恪守中庸的处事方法,正确地处理"民生"问题和"民变"问题,从而很快恢复了开禧战争带来的创伤,维护了社会安定。

      3.以集思广益、审慎决策的方法与敬业勤政、选贤任能的用人之道,保证了决策上的成功概率与方针政策的贯彻执行。如对金断绝岁币的决策与设置"人才簿"取官的做法。

      4.以为国为民、敢于直言的政治品德与韬光养晦、低调处己的为人之态,取得了群臣的信任,并少招众怒,致使反对派掀不起大浪。

      5.以有善归主、有恶归己、推功揽过、明哲保身的处世原则,处理君臣关系。他从不越权,所以无论是宁宗或理宗对他都很信任与放心,没有发生"威高震主"、君臣相疑的问题。

       综上几条,可以说史弥远具备了作为一个封建高官必备的美德与能力,所以他在工作上展得开,权力上把得住,对立面斗不过他。你说他"阴险"也好,"厚道" 也罢,反正他是胜利者。长期以来,历史上流传着一种说法,即"一侂胄死,另一侂胄生"。把史弥远比作韩侂胄。其实,韩侂胄在执政期间,在经济建设、文化建 设、军事建设等方面的工作虽取得巨大成就,卓有成效,但他缺乏史弥远那些封建高官必备的美德和能力,最后身败名裂。故两人根本不能同日而语。

       唐太宗说得好: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韩侂胄和史弥远就是一面很好的镜子。所不同的是,韩侂胄是一面 "失"大于"得"的镜子;而史弥远是一面"得"大于"失"的镜子,很值得后来的执政者借鉴。但有一个问题很值得我们研究,这就是如何正确认识与对待像李全 这样一些来自农民起义军的忠义军领袖人物的问题。

      嘉定十年宋金战争爆发后,南宋朝廷号召各地的忠义人士积极参加抗战,机动地给忠义军 发官银官粮,凡是立战功的与官军同等赏赐,这就是"忠义军"。史弥远在这方面做了大量工作。这支军队数量很大,四川十万余众,淮东李全、季先等亦近十万。 在抗金战争中,忠义军有过巨大的功劳,如四川的皂郊堡之战,嘉定十二年的淮东保卫战,嘉定十四年的淮西会战以及北上山东,以"举七十城之全齐归三百年之旧 主",作为农民起义军领袖参加忠义军的李全,功绩卓著。史弥远及时给以犒赏与封官,李全官至保宁军节度使、京东路镇抚副使。其他起义军的将领也都封官赏 赐,恩惠有加。对史弥远这种重用李全等人的做法,当时淮东最高行政长官贾涉很有意见,讲史弥远只知给他们高官厚禄"得其心",而不知这些人"骄则将至于不 可劝","将骄难制",后患无穷。贾涉很清楚这些人的品性,知道他们没有什么信仰信义,很容易变脸与被人利用。后来事情果然像贾涉预料的那样,昔日的"抗 金英雄",在金人的利诱之下,纷纷倒戈投入金国的怀抱:夏全乱楚州,降金,被金封为金源郡王;张惠、范成进以盱眙降金,被封为临淄郡王、膠西郡王;王义深 降金,被封为东平郡王,一时淮东的军事战略重镇楚州与盱眙尽落入金人之手。"八年抗金"中从未失守过的楚州被这些"忠义英雄"出卖了,原来镇守楚州的镇江 大军三万被这些"忠义英雄"杀死大半。

      宝庆三年(1227),李全从山东南下(当时他已在青州投降蒙古)至楚州,既诱杀宋忠义军都统 制时青,又败金将额尔克及庆善奴于龟山。金主以"淮南王"招李全,他嫌官小;宋廷则想利用李全制金,给他军队提供钱粮。李全就是这样利用宋金两国之间的矛 盾,左右逢源,独霸一方,甚至想统一天下,自立为帝。当时金主曾因招降不成,想出兵攻打李全,被臣僚劝阻;宋廷内赵善湘等曾竭力主张立即出兵消灭李全,而 被史弥远阻止,对李全采取"内图进讨,外用调停"两手策略,力争以和平的方式解决问题。但最终是李全野心恶性膨胀,以"二十万"大军围攻扬州,使宋廷不得 不出手以武力解决。李全被诛,他的妻子投降蒙古。这个教训是非常深刻的。

      从处理李全问题的整个过程看,处处表露出史弥远对李全这样一 些江湖人物认识模糊,对其诚信有余,警惕不足。他同贾涉形成鲜明的对比。贾涉非常明确,对这些人只能利用,不能信用;而史弥远却对他予以信用,不知利用。 当金兵大举南下,进犯淮东时,史弥远主张让镇江大军打先锋,李全等忠义军随后;而贾涉则认为应让李全等忠义军打头阵,镇江大军随后跟进,因为他怕李全这些 人被人利用。李全建功之后,史弥远马上对李全等忠义军进行重奖,高官厚禄,像对待"正规军"一样。当时贾涉反对,但史弥远没有采纳,结果后来李全的骄气越 来越足,胃口越来越大,谁都对他无可奈何,弄得淮东大乱。在李全等人的野心已充分暴露时,赵善湘一再提出出兵消灭李全,但史弥远就是下不了决心,一再劝赵 善湘不要动武,告诫他不要"出位专兵"。他总想用动之以情、晓之以理、拨付钱粮、劝守本分的和平方法解决,结果形势越来越糟。郑清之、袁韶等都劝史弥远出 兵,这时他才接受大家的意见,下令动武。事情是过去了,李全失败。但史弥远用仁义待人的方法对待这些人的做法,实践证明亦是有得有失的。假如当时史弥远对 李全这样的人的本质认识清楚一些的话,早一点"防患于未然",事情可能不至于发展到那种地步,损失也不至于那么大。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