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赢得器重,北平就藩——准确搔到领导人的痒处
来到封地后的朱棣,深感父亲朱元璋对自己的器重,他一方面为此感到十分的高兴,一方面又不免有些担忧。朱棣作为伟人朱元璋的儿子,不敢不十分的谨慎,因为如果自己太懦弱了,必然无法得到父亲的重用,但是太强悍了,必定会
遭到父亲的质疑。朱棣意识到:父亲对自己的器重在某种程度上来说,就是风险。所以朱棣行事非常的谨慎。 所以,虽然到了自己的地盘,朱棣还是坚持着自己 在凤阳时的作风,一来可以向父亲朱元璋表明自己对父亲的教导很重视,二来可以很好的治理自己的封地,以使得国富民强。 朱棣除了正常的练兵之外,常会带上 几个随从,穿上寻常百姓的服装,了解北京周围的山川地势,以及当地民众的实际生活。 他后来回忆道:"我当年在北平时,几次打猎时,都在农民家吃饭,看到 他们的伙食过于简陋,知道他们生活艰苦,每次以燕王的身份向他们表示感谢时,他们都无不非常感动.. 用人之道,必须先收买人心,然后才能让他们立功。如 果能做到"养之于无事之时,用之于感恩之后",没有不尽心尽力的。"由此也足见朱棣的谋心术之高明。 为了获得父亲朱元璋的器重而不受怀疑,朱棣严格遵守 父皇的规定,权力范围之外的事绝不插手,而分内的事做得井井有条。数年之间,有几件事让朱元璋印象非常深刻。 朱棣刚到北平的第二年正月,元将乃儿不花在 西北抢掠,朱元璋任命徐达为主帅,汤和、傅友德为副将,统领十万大军开赴西北。朱棣也领命跟随岳父出征。 这是朱棣第一次真正上战场,心情澎湃之余不免有 些担心。担心的是,倘若自己在此战中受挫,肯定会大大影响自己在父亲朱元璋心目中的形象。好在是跟随自己的岳父出战,主帅徐达并没有让年轻的朱棣亲自冲 杀,朱棣被岳父留在军帐中做辅助工作,学习带兵布阵的知识。 虽然这场战争,朱棣并为立下战功,但是傅友德的漂亮的完胜,也为朱棣在朱元璋面前加了不少 分。毕竟这场仗是在朱棣的封国内打的。 还有就是在朱元璋六十八岁生日那年,诸王为了庆祝朱元璋的大寿,都纷纷绞尽脑汁,朱棣也是如此,给父亲准备什么寿 礼才能讨他欢心呢?朱棣为了此事开始冥思苦想,因为他不仅仅想送父亲一份寿礼,更想让自己的寿礼别出心裁,赢得父亲的赞赏。 转眼朱元璋的寿辰就到了,诸 子献上的无外乎都是天下的奇珍异宝,唯独朱棣献上的寿礼是几株嘉禾。所谓嘉禾,乃庄稼结穗之异常大者,古来以为祥瑞。朱棣以此为礼,可谓意义非凡。 此礼 不仅说明了自己在封国内重视农事,还能迎合朱元璋讨厌奢华的个性和重农悯民的一贯主张。果然不出朱棣所料,见到寿礼后,"太祖大喜,为诗一章赐之",朱棣 很准确的摸清了父亲朱元璋的喜好,从而准确的骚到了皇帝的痒处。 除此以外,朱棣还很会给父亲朱元璋表忠心,每一个能够证明自己衷心的机会,他都不会错 过。他深知只有自己不断的让父亲信任自己,自己才有前途可寻,才不致遭到疑虑,甚至招致杀身之祸。 洪武二十年(1387年),名将蓝玉征蒙古纳哈出回 师,为了巴结燕王,将俘获的一匹名马送进了王府。朱棣见到名马自然是十分喜欢,但是他心里明白,这礼是万万收不得。别看蓝玉在皇帝面前风光无限,但是,实 际上父亲对他们时时提防,与这些手握重兵的人结交,只会让父亲怀疑自己有结交重臣,意图谋反的野心。
所以,朱棣不但没有收下这匹马,反而把权势显赫的蓝玉训斥了一顿:"将军俘得名马,理当先送朝廷。送到我这里,非尊重君父之礼。"言外之意是批评
蓝玉不尊重君臣之礼,朱棣的训斥让蓝玉十分下不来台。后来此事传到南京,朱元璋心中暗暗称赞朱棣的安分守己。 后来果然不出朱棣所料,蓝玉因"谋反"被 杀,列侯以下被株连杀死的人多达一万多人,刚有大批官员因此而丢官丧爵。 朱棣在北平的日子里,行事一直很谨慎,虽然他屡次赢得了父亲朱元璋的器重和赏 识,但是并没有借此耀武扬威,横行霸道,而是处处收敛自己,时时不忘讨父亲朱元璋的欢心,以此来为自己创造一个良好的政治环境。 也正是因为朱棣总能摸清 皇帝的心意,所以既能够受到父亲朱元璋的器重,还能够避免功高盖主而引起质疑。 朱棣不可谓心思不缜密,他既讨得了父亲朱元璋的欢心,还做的不露痕迹,朱 棣的所作所为看起来没有半点的阿谀奉承之意,但是效果却比阿谀奉承有过之而无不及,他的过人谋略由此可见一般。 就靠着这种本事,在朱元璋在位期间,朱棣 虽远在北平,但是却是诸王当中最受器重的一个,这给朱棣发展自己实力提供了非常有利的政治条件。朱元璋恐怕到死都不能想象,自己一向看好的朱棣会起兵,连 生性多疑的父亲朱元璋都没有看出朱棣谋略后的真实意图,朱棣的谋心之术也切实是炉火纯青、登峰造极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