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 韬光养晦

来源:百科故事网 时间:2020-12-01 属于:张居正
  •   张居正最终能"万人之上,一人之下",离不开他的隐忍之功和韬晦之术,这是他在官场明哲保身的最大法宝。

      严嵩专权时期,张居正大 多保持沉默,有时也写些无关痛痒的文章,如各种贺表颂词,过生日贺圣寿,紫极殿修成、紫宸宫完工进贺词,丰收了颂瑞谷,下雪了颂瑞雪,下雨了颂灵雨,元旦 到了贺元旦,冬至到了贺冬至,出现白鹿、白了,颂瑞鹿、瑞兔,有的一贺再贺,无非是"乾清坤宁""民康物阜""帝寿永绵""欢腾朝野""四海升平"之类 歌功颂德的逢迎之语。所以,在严嵩当权之际,张居正与这位炙手可热的首辅相处还算融洽。但值得注意的是,在他小心翼翼地讨好严嵩的同时,他与严嵩的对手 ——次辅兼礼部尚书徐阶,也保持了良好的关系。一个年轻的进士,在两个互相敌对的势力中,进退有节,应付自如,周旋在两大强手之间,不得不说张居正有着天 生的政治头脑,他的精明世故高人一筹。

      虽然他对严嵩表示颂扬,但纯粹是官场上的应酬。作为一个志向远大、雄心勃勃的年轻人,张居正始终保持着清醒的头脑。鉴于张居正的是非观念,严嵩并没有重用张居正,也使得他与严嵩的政治集团保持一定的距离。所以很长时间,张居正并无多大作为,一直在冷眼观察,积蓄力量。

       严嵩当权的时候,世宗已经很多年不上朝过问政事了,他也落个清闲,干脆把所有的政事都交给严嵩去处理。在文武百官中,除了严嵩父子,其他人很难见到皇 帝,这更为严嵩独揽朝政大权创造了有利条件。严嵩利用自己的特权去排除异己,巩固自己的地位。朝中所有大权都落到严嵩父子的手里,他们一手遮天,依仗权势 收受贿赂。

      严嵩的儿子严世蕃比他的父亲更加奸猾狠毒,而且还非常狂妄自大。他没有参加过正规的科举考试,依靠严嵩的权势当上了太常寺 卿。为官后的严世蕃更是依仗父势,卖官鬻爵、贪赃枉法。随着年龄的增长,严嵩越来越弄不懂皇帝的心思。这时候,他的儿子就展现出了过人的"能力"。严嵩往 往要花很长时间才能揣摩透世宗的心意,而严世蕃只要一看,就可以很快摸透皇帝的意图,办事说话都非常招世宗的喜欢。严嵩看到儿子这么精明能干,不管什么 事,都要让严世蕃来出谋划策。所以民间的老百姓都称严嵩父子为"父丞相"和"子丞相"。

      严嵩接任首辅后不几年,弹劾不断,都是揭露他 卖官鬻爵、公行贿赂、克扣军民、酿成边患的事实。但每一次的上疏都会被无情地打压,因为通政司的右通政赵文华是严嵩的义子,在掌握了弹劾义父的官员的情报 后,就及时向义父密报,让严嵩有充足的准备进行报复。嘉靖三十三年(1554),兵部官员杨继盛上疏痛斥严嵩的十大罪、五大奸,称:"方今在外之贼,惟俺 答为急;在内之贼,惟严嵩为最。未有内贼不去而可以除外贼者。"他还历数其假借朝廷之名,行一己之私利,谄谀欺君,假冒军功,危害天下,已到了臣僚不知恩 谢皇上而先致谢严嵩的地步。可这次还没有等到严嵩的报复,就被皇帝惩以一百大板,打得杨继盛皮开肉绽。这样冒犯严嵩也会激怒皇帝,不仅因为严嵩是嘉靖宠信 的重臣,更是因为骂严嵩,难堪的是皇帝,嘉靖皇帝才会为此勃然大怒。当时的老百姓都为杨继盛鸣冤,敢于讲真话的遭受奇冤大辱,讲假话的却青云直上,但又有 何用?

      当时,朝中所有官员的升迁贬谪全是凭着给严嵩父子贿赂数目的多少而决定的。

      对这些张居正心知肚明,可也只能眼看朝政愈来愈受到严嵩的败坏,却无可奈何。张居正感叹道:空有凌云壮志,又能何为?

       嘉靖二十九年(1550)六月,北部蒙古鞑靼部首领俺答汗进犯大明王朝的边关重镇大同。大同总兵仇鸾胆小无能,他的总兵官职是用重贿向严嵩买来的。面对 俺答的进攻,他仓皇无策,只好故技重演,用重金收买俺答,乞求俺答不要进攻自己的防区。俺答接受重礼后,遂引兵东去,攻古北口,陷蓟州,直逼通州,京师告 急。世宗遂下诏勤王。仇鸾在以重金贿求俺答不攻大同后,他知道俺答会深入内地,危及京师。为了乘机邀功并博得世宗欢心,主动上疏请求入援。世宗欣赏仇鸾 "忠勇",命他为平虏大将军,节制诸路勤王兵。俺答兵直逼北京城下,大掠村落居民,焚烧庐舍,大火冲天。但各路援兵却怯懦不敢出战,只是坐观俺答烧杀抢 掠。仇鸾的大同兵甚至趁火打劫,比俺答还凶狠。兵部尚书丁汝惶急无策,问计于严嵩。严嵩说:"在边塞打了败仗还可瞒住皇上,在京郊就难以隐瞒了。俺答掳 掠饱了,就会自己离去。"丁汝夔听信严嵩的话,传令诸将,不许轻易出战。兵部郎中王尚学屡次劝丁汝夔出战,丁汝夔不敢违背严嵩的旨意,一味等待。俺答掳掠 中饱后,引兵西去。平虏大将军仇鸾杀了数十个百姓的头,冒功请赏。世宗加封仇鸾为太保,并赐金币。嘉靖二十九年(1550),按中国干支纪年,是庚戌年。 历史上称这次事件为"庚戌之变"。

      "庚戌之变"时,张居正正在北京,他目睹政治的黑暗和严嵩的误国卖友等行为,深感权奸当国,自己的 政治抱负难以实现。于是,在风高浪急的嘉靖三十三年(1554),张居正选择了急流勇退,决定窥测时机,应运而进,适时而退,不勉为其难。他借口请假养 病,离开京师来到故乡江陵,休假三年。

      告病请假还乡,这对于一个年轻人来说是一个重要的决定,更是一个无奈的决定。当时,张居正自述这是"以病谢归",其实他虽体弱多病,但从现有史料中并没有什么大病亟须回乡养病和治疗的记载。所以说,"以病谢归"可能只是一种托词。

       在即将离开时,张居正给自己的恩师徐阶写了一封信函,其中流露出自己归隐的真正动机。信中这样写道:荣进之路,险于榛棘,恶直丑正,实繁有徒。意思是他 厌倦官场的布满荆棘、黑白不分,但对时局还抱有希望,因为在他看来,还有"身重于泰山,言信于蓍龟"的徐阶在朝廷中,希望他有朝一日能带头扫除阴霾。在这 封信中,张居正陈述自己对严嵩的不满,他愤慨于时局的败坏,痛恨嫉害正直忠良之臣的奸人,高度称颂徐阶在士林中的威望,盼望他担起天下之重任。但又认为徐 阶的顾忌太多:"相公内抱不群,外欲浑迹,将以俟时,不亦难乎?""盍若披腹心,见情愫,伸独断之明计,捐流俗之顾虑,慨然一决其平生。"劝他不如以真情 行事,起而抗争,不要像嘉靖初年的礼部尚书欧阳德那样抓住对方把柄而又操刀不割,错过时机,壮志未酬就已陨落,留下终身的遗憾。这封信主要表达了张居正自 己因为对官场已经心灰意冷,因此萌生不如归去、悠游田园的想法。虽然如此,但他仍然殷殷期盼徐阶有朝一日能改变局面,因而许诺徐阶"假令相公兴周、召之 业","知己之恩,每怀国士之报"。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