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独秀的历史影响与评价——新文化运动的健将

来源:百科故事网 时间:2020-12-04 属于:徐光启
  •   【传略】陈独秀(1879~1942),安徽怀宁人,原名庆同、乾生,字仲甫,号实庵。独秀为其笔名。中国现代著名学者、政治活动家、"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健将、中国共产党主要创始人之一。已有传记出版。

      陈独秀出生于官宦世家,书香门第,幼年时期接受了封建文化的熏陶,学习《四书》《五经》《昭明文选》等。17岁中秀才。戊戌变法失败后,开始从事反清活动。因遭清政府通缉,1901~1915年之间曾先后五次东渡日本,广泛接触了西方资产阶级人权学说和各种社会思潮。1902年在安庆组织"青年励志学社",首次提出"民主与科学"的口号。次年在上海协助章士钊创办《国民日报》,主张民主革命,反对专制。辛亥革命后,担任安徽都督府秘书长,安徽师范学堂校长等职,并在"二次革命"中起草了皖省独立宣言,反对袁世凯帝制自为。

      1915年陈独秀回到上海,在群益书局主编《青年》杂志(次年9月更名《新青年》),提倡民主与科学,揭开了新文化运动的序幕。1917年受聘担任北京大学文科学长、教授,协助蔡元培改革北大文科,将其建设成宣传新文化的堡垒。1918年与李大钊一起创办《每周评论》。

      "五四"前后是新旧思潮激烈交锋的时期,陈独秀接受了克思主义,并于1920年夏率先在上海建立共产主义小组。在党的第一至第五次全国代表大会上,均当选为党的总书记。1927年中共"八七"会议上被撤职。1929年1月被开除党籍。1931年5月同彭述之等组成"中国共产党左派反对党"这一托派组织,任总书记,次年10月被南京国民政府逮捕,以"危害民国罪"判刑12年。1937年8月提前获释。后迁居四川江津县。1942年5月病故,享年63岁,有《独秀文存》传世。

      【影响】陈独秀创办《新青年》,掀起新文化运动,启蒙了不止一代中国人。辛亥革命赶跑了皇帝,但中国混乱依然,甚至连民国的空招牌都在凄风冷雨中摇摇欲坠。看来单纯的武装斗争讨伐并不解决问题,陈独秀等先进的知识分子开始从文化思想的角度分析原因,他认为要使中国人从长期封建专制统治造成的愚昧、盲从、迷信的思想状态中解放出来,必须进行民主与科学的启蒙教育。他所创办的《新青年》从一开始就旗帜鲜明地指出民主与科学是检验一切政治、法律、伦理、学术以及社会风俗、日常言行的唯一准绳。科学是指科学的精神、方法和世界观,民主则侧重于个体人的价值,人性的复苏。提倡科学和民主也就是要求建立全新的价值观念体系,反对长期束缚人们思想、维护封建制度的封建伦理道德。陈独秀以犀利的笔锋,昂扬的斗志,深刻剖析了封建旧文化的落后性和反动性,并进一步精辟地指出,建立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就必须建立相应的文化思想。这就在文化的深层次上对社会变革的过程进行了反思,也赋予了新文化运动鲜明的政治意义。陈独秀为中国近代文化启蒙作出了巨大贡献。

      提倡白话文,反对文言文,主张以民主的文学反对封建的文学。文学革命是传播新文化的必经阶段。他立场坚定地把胡适的文学改良发展为文学革命。胡适偏重文体的改革,陈独秀则从完成政治思想革命的目的出发,明确要求进行文学内容的革新。要用新的文学形式宣传新思想,新观念。新文学的推行使文学不再局限于贵族阶层,而开始面向整个社会,在我国文学史上影响深远,其中陈独秀是有功绩的。

      改造北大文科是他在文化事业上的又一大贡献。北京大学创建于百日维新时期。1916年12月以前,学校行政由旧官僚把持,教师多出身于举人、进士。封建守旧气氛浓厚。1917年资产阶级教育理论家和实践家蔡元培任北大校长,开始以"思想自由,兼容并包"为原则改造北大。同年,陈独秀被任命为北大文科学长(即文学院院长),专心致力于文科建设。在科系设置、教师队伍、课程学习、考试制度、图书馆建设上作了许多有益的尝试,把北大文科建成学术自由的园地,为青年学生创造了接受新思潮的良好场所。一时间北大文科群贤济济,英才迭现。陈独秀的努力,促进了我国近代文化教育事业的发展,为北大持续至今的良好学风和先进的科研水平奠定了基础。

      他致力宣传马克思主义,创建中国共产党,并为促成第一次国共合作出了力。但他又带有太多的学者气息,没能沿正确的道路一直走下去。【余论】陈独秀是一个很有争议的人物,智者见智,仁者见仁,不必求定论,将他选入一百名人之列,已充分表明了他的历史地位。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