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章 不露本相,真假难辨
1.任人唯亲,导致名强实弱
李鸿章乡土观念极深,在用人上也就任人唯亲,纵容迁就部下和家乡之人,举办实业,倡导洋务,制造船炮,也因用人与管理上的混乱,导致名强实弱,不如其老 师曾国藩,李鸿章虽然师事曾国藩,但却没有学到曾氏陶铸人才的本领。曾国藩生平求才若渴,得人甚盛,中兴名臣将帅多半出于他的荐拔与造就。李鸿章虽然体认 到培植继起人才的重要,曾在曾国藩去世前数天(同十一、正、廿六)写信给曾国藩表示:"季老(左宗棠)志在尽瘁,鸿章自度精力日颓,文武将佐亦少艰贞耐苦 之人,设有缓急,将若之何?吾师以天下为己任,曾豫筹及否?"又在光绪二年九月十四日写信告诉刘秉璋:"今名位已极,责任尤重,恒无可用之人,独来独往, 将何已时,为之三叹!"但是李鸿章却没有积极地去发掘陶铸可以蔚为大用的人才。盘旋在李鸿章脚底下的人员多半是淮系人物或者安徽同乡,所以张佩纶在光绪五 年十一月廿一日的日记中评论道光以来的人才,他说:"过孝达(张之洞),辑先哲录。饭后论道光来人才,当以陶文毅(陶澍),湖南安化人,嘉庆进士,道光间 官至两江总督,治绩卓著,卒溢文毅。)为第一。其源流约分三派:讲求史事,考订掌故,得之者,在上则贺耦庚(长龄),在下则魏默深(源)诸子,而曾文正 (国藩)集其成。综核名实,坚卓不回,得之者林文忠(则徐)、蒋砺堂(攸锰)相国,而琦善窃其绪以自矜。以天下为已任,包罗万象,则胡、曾、左直凑单微, 而陶实黄河之昆仑、大江之岷也。今左恪靖(左宗棠在光绪四年晋封为二等恪靖侯)虽大功告成,而论才太刻,相度未宏,绝无传衍衣钵者。阎丹初(敬铭)得其精 而规模太狭;李少荃(鸿章)学其大而举措未公。不知将来孰作嗣音也。"
胡思敬在宣统三年(辛亥)十月编成"国闻备乘",自序中说: "予来京师七年之间,经甲午、戊戌、庚子三大变,私叹史官失职,甚矣,史才之不易也。予趋职之暇,时有所纪,久之逐成卷帙。……予添负言责,……聊存此 篇,备异时史官采择。"胡氏所记,对李鸿章有不好的批评,请看下面所说:"李鸿章待皖人乡谊最厚。晚年坐镇北洋,凡乡人有求,无不应之。久之,闻风靡集, 局所军营安置殆,外省人无容足之所。自谓率乡井子弟为国家捐躯杀贼保疆土,今幸遇太平,当令积钱财,长子孙,一切小过,悉宽纵勿问。……未几中东事起,大 东沟一战,海军尽毁,皖人治军务者,若丁汝昌、卫汝贵、龚照王与等俱误国获重咎,内外弹章蜂起,鸿章亦不自安,力求解任。"
"凡奸臣 善迎合者多藉言利以结主知。岁入有常经,不能过求于户部;民穷虑走险,不能苛责于闾阎,则报效之说以起。当光绪十二年兴海军报效时,革员杨宗濂、姚宝勋、 马永修、陈本,各献多金,谋开复。……阳藉海军为名,实用以给园工。在内醇亲王奕主之,在外李鸿章主之,罔非献媚宫闱,以为固宠求容之地。"
李鸿章用人,重才而不重德,更重视乡谊,局所军营所安插的多半为安徽人,外省人几无立足之地。李鸿章又有一种错误的想法,认为皖籍子弟随他出征保卫国 土,战事过后,理应让他们享受荣华富贵,遇有小过,也宽纵不问。这样一来,李鸿章的部下越来越不健全,风气也慢慢败坏。试看光绪十三年七月廿日鸿章上奏保 举将才,对记名提督衙汝贵(子达三,安徽合肥)的评语是"训练精严、谋勇兼裕"。到了甲午战争时,衙汝贵的部队(盛军)纪律却最坏。二十年八月十三日,李 鸿章寄平坏衙统领电文称:顷奉寄论,衙汝贵怯无能,性情卑鄙,平日苛扣军饷,不得军心,沿途骚扰,必至败事,著查明严参等因。现闻盛军在平壤兵勇不服,惊 闹数次,连夕自乱,互相践踏。左(宝贵)、马(玉昆)、丰(阿)三统将忠勇协力,上下一心,独汝产狼狈至此,远近传说,骇人听闻。汝临行时,吾再三申诫, 乃不自检束,敌氛逼近,若酿成大乱,汝身家性命必不能保!吾颜面声名何在?……
李鸿章为了顾全乡谊以及不使淮系家丑外扬起见,加以庇 纵,这种任用私人、举措不公的事,不能不说是李鸿章的一个缺点李鸿章任人唯亲,多有偏私,而作为握权之人,却是名强实弱不能与旧势力严正对抗,反而有时与 之妥协。李鸿章的一生,始终想企求中国的富强,建立了中国第一支现代化海军,创办了许多新式工业,在这创新、求新的过程中,不免会受到旧势力的攻击与阻 挠,他固然时时在设法对抗,但在重要的节骨眼上,仍嫌不够严正,而且为了留恋权位,有时反而与旧势力作某种程度的妥协。例如翁同和常对李鸿章加以排挤翁同 和以军机大臣而管户部,不仅以部款支绌为理由,在光绪十七年奏请海军停购船械二年,甚至弹药的补充也多方限制。据说翁同和是为了当年乃兄翁同书在安徽巡抚 任内被曾国藩上疏严劾以致远戍新疆,而曾疏却出于当时在曾幕的李鸿章的手笔,于是以帝师之尊而手握财政大权的翁同和想要一报私仇,便处处设法对李鸿章加以 倾陷排挤。李鸿章不能据理力争到底,只有隐忍妥协,其结果乃使战备空虚,注定了甲午的败因。又如海军经费移充颐和园工的事,李鸿章也有缺失。光绪十一年九 月设立海军事务衙门,第二年十一月,总理海军事务的醇亲王就写信给李鸿章,把脑筋动到海军经费头上,李鸿章倚赖醇亲王为奥援,也随便妥协同意,以后海军经 费陆续被挪用,以至自十四年以后,海军未增一船,海战又安得不败?
2.己贪而欲人养廉
晚清后期,吏治腐败,贪污成风,行贿受贿,官员一味聚敛其财,李鸿章也就难免有染,而另一方面却又教导别的官员养廉。
李鸿章当政期间,曾经通过各种途径聚集了一笔可观的财富。梁启超说:"世人竞传李鸿章富甲天下,此其事殆不足信,大约数百万金之产业,意中事也。"其 实,这也是揣测之辞,并无可靠证据。1904年4月李鸿章直系子孙在分家时,曾订有一份遗产分配"合同",美国学者福尔索姆在李经迈的儿子李国超处见到过 这份"合同",并征得主人的同意,将其收入自己的专著中。现从英文翻译如下:
上一篇:第十一章 屈从妥协,出卖主权
下一篇:第八章 装腔作势,扑朔迷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