幞头

来源:百科故事网 时间:2022-08-31 属于: 中华国粹辞典

或称“折上巾”、“四带巾”。亦为裹发巾的一种。《新唐书·车服志》:“幞头起于后周,便武事者也。”因其最先用全幅皂巾(黑帛)向后幞发,俗称为“幞头”。唐式幞头,用黑色纱罗作成,上部作小小突起,微向前倾,前系二条大带,后二角亦作二条小带,将前二大带抹过额而系于脑后,复将后二小带向前结之于前额。

根据记载,幞头的发展过程大致是这样的:初用全幅黑帛从额上向后裹发;北周时加上四带;唐武德以来,开始加巾子,后来以其软,遂以木头在额前衬起山子。幞头式样由软式前倾演变到硬式略见方摺,开始于中唐宦官朝恩,他以一山形的桐木安于髻上方,再行裹巾。幞头的四带、大小、长短和上下位置常有变化,在宫廷有长脚罗幞头,乐舞伎和农民所戴有额上两折上举的“折上巾”。自唐中叶以后,一些皇帝对幞头进行改制,其下垂两脚,有些成圆形,有的加阔垂翅,用铁丝为骨向上翘起。到了五代,帝王一般裹朝天幞头,二翅上翘,也有翘上而反折于下,有的作圆扇蕉叶之状合抱于前。开始出现了以漆纱为帽胎,两脚左右横直。

到了宋代,幞头帽胎全用漆纱做成,完全脱离了巾帕形式,软翅变成了硬翅,有“直脚”、“曲脚”、“交脚”等。制度规定百官公服幞头,概用直脚,仆从、公差、身份低下的乐人,则用交脚和曲脚。宋代幞头已不限于黑色,在喜庆宴会也可用些鲜艳的色彩,有的用金色丝线盘制成各种花样,叫“生色销金花样幞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