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鞅变法”的特点与时代价值

来源:百科故事网 时间:2020-11-21 属于:商鞅

  •   一、商鞅变法措施的特点
      例1 阅读下列材料并回答问题。
      材料一 商君教秦孝公以连什伍,设告坐之过,燔书而明法令。
      ――《韩非子和氏篇》
      材料二 令民为什伍,而相牧司连坐。不告奸者腰斩,告奸者与斩敌首同赏,匿奸者与降敌同罚。民有二男以上不分异者,倍其赋。有军功者,各以率受上爵;为私斗者,各以轻重被刑大小。力本业,耕织致粟帛多者复其身。事末利及怠而贫者,举以为收孥。宗室非有军功论,不得为属籍。明尊卑爵秩等级,各以差次名田宅,臣妾衣服以家次。有功者显荣,无功者虽富无所芬华。
      ――《史记商君列传》
      材料三 故圣人立,天下而无死刑者,非不刑杀也,行法令明白易知,为置法官,吏为之师,以道之知,万民皆知所避就,避祸就福,而皆以自治也。
      行刑,重其轻者,轻者不至,重者不来,此之谓以刑去刑,刑去事成。
      ――《商君书靳令》
      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商鞅变法的措施有哪些特点?
      解析 材料所提供信息为商鞅变法时颁行的具体措施及颁行这些措施的原因。材料一主要讲加强对地方民众的组织编排,加强思想统一,明确法令。材料二的内容相对比较丰富,包含了“令民为什伍,实行连坐”、“奖励军功,禁止私斗”、“奖励耕织,重农抑商”。材料三强调法律对民众的引导作用,认为应该“以刑去刑”。
      将题目信息加以总结我们发现,在变法形式上,商鞅强调制定出“法”,变法内容以法的形式出现,使得国家、官吏、民众有行事规范,从而形成规范的社会秩序。在法令内容上,注重加强对民众的管理,让民众相互监督;废除之前固有等级,按军功决定个人的政治地位,从而鼓励民众勇于征战;鼓励民众分户,增加户籍人口,奖励耕织,重农抑商。在法令操作上,注重法令的威慑性作用,主张“严刑峻法”。依据变法的具体措施结合变法的背景,不难得出变法是在适应时代要求,废除奴隶主贵族特权,为建立新兴地主阶级统治而服务的。
      答案 在变法形式上,以“法令”形式出现;在变法内容上,加强对民众管理,奖励农耕,鼓励征战,加强思想控制,措施全面;在变法目的上,致力于富国强兵;在变法操作上,严刑峻法;在变法实质上,适应废除奴隶主贵族特权和建立新兴地主阶级统治的需要。
      点拨 对于特点归纳型题目的作答,往往建立在同学们对该知识点的全面把握的基础之上。所以我们首先应该从题目中充分提取信息,看材料介绍了“商鞅变法”哪些信息。文言文材料大家一般在阅读上有所畏惧,这就一方面需要在平时不断培养自己的文言阅读能力,同时也需要在做题时能够平心静气地仔细阅读,尽可能地读懂材料。其次,在充分提取信息后,我们要将所得信息加以适当的归纳、整合,找准不同的角度,避免在作答时答题点的重复,如题目中材料一、二都讲到“令民为什伍”,材料一、三都在强调要明确法令,材料二、三都有提到要严刑峻法,在答题时就需要注意将他们加以整合。最后,在具体书写答案时,要对已经找出的答题角度用比较简洁的语言表述出来,尽量使得答题语言既能满足题目要求,又简明扼要。
      二、商鞅变法的时代价值
      例2 阅读下列材料并回答问题。
      材料一 商鞅认为:“法者,君臣之所共操也。”
      ――国学整理社《诸子集成》
      材料二 在梭伦的法律体系中,立法权属于全体雅典公民组成的公民大会。……从执法及其监督体制看,他采取的措施是,公民陪审法庭(陪审员从各个等级的公民中抽签产生)有权撤销或修改执政官的判决,如果公民陪审法庭对执政官在任期间的行为不满,则有权对他加以惩治。
      ――《商鞅与梭伦法制思想之比较》
      材料三 商鞅设立了20个等级的军功爵制度……。新法规定,没有军功的国君亲属不再拥有世袭的爵位。立有军功的平民,按其功劳大小授予官爵。凡在战争中斩敌首一个,可赏爵一级,田一顷,住宅九亩;要做官的,可做五十石俸禄的官;斩敌首两个,可做百石的官,以此类推。
      材料四 梭伦修改宪法,规定……凡土地所得年收入达500麦斗者为第一等级,称为“五百麦斗级”,可担任高级官职;凡收入达300麦斗者为第二等级,称为“骑士级”,可担任高级官职;凡收入达200麦斗者为第三等级,称为“双级”,可担任低级官职;凡收入200麦斗以下者为第四等级,称为“日佣级”,不能担任任何官职。
      ――崔连仲《世界通史》
      综合上述材料,概括商鞅变法和梭伦改革的不同之处,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它们所产生的作用有何异同。
      解析 材料一主要讲的是商鞅法制的归属,由“君臣共操”。材料二说明了雅典立法权的归属、执法及监督机制,始终体现公民在法律建立、执行过程中的地位与作用。综合两则材料,我们发现它们都在讲各自法律由谁操作、代表谁的利益,从而反映出两则材料都强调各自法律的本质属性。材料三讲商鞅变法“按军功授爵”,反映官吏的来源打破了贵族血缘垄断,按个人功绩决定政治地位的高低。材料四是关于梭伦改革中的“财产等级制度”,反映打破奴隶主贵族的权力垄断,依据个人财产的多少来分配政治权利。综合两则材料,可以发现他们都是从官吏来源、由什么决定官职地位高低的角度分析。
      根据题目提供的角度思考,不难得出是从法律性质和权力来源两个方面说明不同之处,其中关于权力的来源在材料中体现得十分明确,再结合两者所处时代的社会发展趋势,就能点出它们各自法律的性质。根据两个不同的角度,结合两场改革的具体内容和时代背景,就能得出两者都在打破之前的权力垄断,但因两者所处历史时期、社会性质的差异,两者对各自社会的具体影响是不一样的,所确立的新的政治体制必然也有很大差异。   答案 不同之处:在法治思想上,商鞅是君臣司法,梭伦是公民参与司法;在担任官职的依据上,商鞅主张按军功,梭伦是按个人财产的多少。
      相同的作用:都确立了“依法治国”的思想,都打破了贵族垄断官职的局面。
      不同的作用:商鞅变法提高了军队战斗力,中国古代中央集权制度的建设从此开始;梭伦改革有利于工商业奴隶主参政,奠定了雅典民主政治的基础。
      点拨 在比较型题目的答题时,要求同学们能够对两个历史事件有正确全面的把握,而且能够将它们放在各自所处的社会和时代中准确定位,再仔细分析题目材料,找出它们对相关知识点从什么角度去思考,找出其中的共性,才能界定它们之间有哪些内容是相似的,又因为所处社会与时代的不一样又有哪些本质性的差异,进一步得出他们对各自社会所产生的不同影响。
      具体来说,商鞅变法处于中国从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转变的时期,他的改革内容必然要去打破血缘贵族对国家权力的垄断,适应新兴地主建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需要,法律的制定、官吏的选拔也必然要体现时代发展的总体要求。梭伦改革处于雅典社会从旧氏族贵族控制下的城邦民主过渡到工商业奴隶主控制之下的城邦民主,它必然要打破旧氏族贵族对城邦权力的垄断,满足经济实力不断增长的新兴工商业奴隶主的权利要求,从而建立起符合他们利益的民主制度。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商鞅变法基本围绕秦孝公图强诏令的两个目的,在某些方面有相当大的创造性发挥,使秦国的中央集权君主专制的统治模式基本定型,并把国家的政治、经济、文化各方面立体运转完全纳入军事轨道,接着又在对外战争中取得一些胜利,将秦国的早期国家军事封建制状态推向成熟。
      ――杨师群《商鞅变法的性质与作用问题》
      材料二 章太炎1898年在《商鞅》中说,商鞅乃“救时之相”,“商鞅行法而秦日富”。严复也指出:“居今日而言救亡学,惟申、韩庶几可用”。梁启超认为:“正是因为孔孟老庄诸主义(人治主义、礼治主义、放任主义),不足以救时弊,于是法治主义应运而兴焉。此种法治主义具有积极的动机,……故法治主义对于其他诸主义,最为后起,而最适于国家的治术”。
      ――时显群《略论近代“新法家思想”的特点》
      (1)阅读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图强诏令”的两个目的,商鞅为实现“两个目的”做了哪些创作型发挥。
      (2)根据两则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近代思想家肯定中国古代法家思想的原因,并指出中国古代“法治”与近代“法治”有何区别。
      (1)目的:加强君权,巩固统治;增强军力,开拓疆域,成就霸业。
      创造性发挥:推广县制;废井田,开阡陌;燔诗书而明法令;奖励军功,按军功授爵。
      (2)原因:近代中国长期落后与西方,希望借鉴先秦法家治国理念来富国强兵,实现救亡图存;两者在国家观念、法治观念等方面相通之处,希望能够从中寻找建立近代法治国家的历史依据。
      区别:中国古代法治观念中的法是君主的法,并不具有近代法治中的民主性和平等性;中国古代法治只约束臣民,对君主并无约束力;中国古代法治的最终目标是追求一个稳定与和谐的封建统治秩序,而不是保护公民的权利和自由。

    上一篇:毛泽东尊崇商鞅 下一篇:商鞅:谁的成败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