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目标锁定魏国

来源:百科故事网 时间:2020-11-21 属于:商鞅
  •   秦国变法期间,中原上空战云密布,争雄愈烈。新兴的逞强一时的魏国,深入改革以后再度崛起的齐国,还有不甘寂寞的赵国,各自紧张地展开活动,或拉拢争 取盟国,或迫使小国附庸,各谋扩张势力。在这个背景下,周显王十五年(秦孝公八年、公元前354年),一场中原列国争强大战便爆发了。

      秦国远在西鄙,并不是斗争的中心。依据商鞅计谋,秦国坐山观斗,把伺机出击的战略目标,始终锁定在魏国。

       秦国变法期间,中原上空战云密布,争雄愈烈。新兴的逞强一时的魏国,深入改革以后再度崛起的齐国,还有不甘寂寞的赵国,各自紧张地展开活动,或拉拢争取 盟国,或迫使小国附庸,各谋扩张势力。在这个背景下,周显王十五年(秦孝公八年、公元前354年),一场中原列国争强大战便爆发了!

       如果把这场大战比作几匹猛兽之间的搏斗,那么事情的起因则是夹在当中左右都不敢得罪、却又动辄得咎的一只小羔——卫国。卫国原是入朝于它的西邻魏国的, 但当北方的强邻赵国向它发起进攻的时候,势单力薄的卫国没奈何只好转而入朝于赵国。魏国一听到这消息,正好找到一个可以伐赵的借口,立刻派出精锐部队兼程 奔袭赵国,重重围住了它的国都邯郸。赵国挣扎到了第二年,终于不得不向东邻齐国发出呼救。齐国在自己发兵的同时,又迫使卫、宋两国联合出兵攻魏的襄陵。与 此同时,楚国也派出了救赵的部队。这样到同年十月,魏国攻破了赵国国都邯郸,齐军也在桂陵打败了魏军,楚军则趁机攻取了魏的睢水、濊水之间的一片土地。第 三年,魏国调用韩国的军队在襄阳打败了齐、宋、卫联军。至此,这场持续了三年的战争,因各方都觉得需要有一段喘息时间而议和、结盟,魏国也把它攻取的邯郸 还给了赵国。

      读者诸君可能已经注意到,按照以上记述,这场旷日持久的争强大战是在东方列国之间进行的,秦国不是没有参加吗?

      是的,秦国并没有正式参加;但商鞅的机巧和才干恰恰表现在这里:他使没有正式参战的秦国,获得了比东方列强任何一国更大的实利。

      依据商鞅计谋,秦国坐山观虎斗,把伺机出击的战略目标,始终锁定在魏国。

      这是因为商鞅曾对秦孝公这样说过:

       秦之与魏,譬若人之有腹心疾,非魏并秦,即秦并魏。何者?魏居领阨之西,都安邑,与秦界河而独擅山东之利。利则西侵秦,病则东收地。今以君之贤圣,国赖 以盛。而魏往年大破于齐,诸侯叛之,可因此时伐魏。魏不支秦,必东徙。东徙,秦据河山(指黄河、崤山)之固,东向以制诸侯,此帝王之业也!

      第一次,正当魏军围困邯郸以为胜利在望时,秦军趁其边境防御虚弱突然轻兵插入,在元里打败了魏国驻军,斩首七千,占据了少梁。

      第二次,魏军与齐军在襄陵相互咬住,苦战不休。商鞅又抓住这一大好时机,亲统轻骑长驱直入,包围了魏国旧都安邑,迫其归秦。

      第三次,魏正与齐、赵等国议和,商鞅来一个冷不防,率领精兵进袭正在修筑长城以防秦的固阳,迫使守军投降。

       说起来,魏国还是有所预见并作了一点防备的。早在中原大战前夕,为了集中力量对付东线,便向秦国示好结盟,以求稳住西线。秦孝公七年(公元前355 年),魏惠王与秦孝公在杜平(今陕西澄城东)会盟。这一事件对秦国与中原诸国都具有历史意义:中原诸国从此结束了不与秦国会盟的时代;而秦国,则从此与山 东诸国不再存在时间空间上的差距,它已作为一个令人瞩目的新成员出现在群雄角逐的疆场上。

      不过商鞅是一个现实主义者,他看重的不是什 么历史意义而是眼前实利。在他的策略观念中,盟约只能用来麻痹对方,决不可使之束缚自己手足,一切只要可以得利的机会都决不能白白放过。所以盟约甫成,他 就接连组织了上述三次袭击。只是由于当时秦国内部的改革还在初始阶段,主要精力还得集中于下一阶段规模更大、内容更深刻的改革,因而不得不暂时控制大踏步 东进的欲望,就这么做一些见缝插针的偷袭之举。

      当然魏国作为一个新兴的东方大国,也是决不会轻易咽下接连被西方蛮子偷袭这口恶气的。 仅仅由于考虑到与东方列强打了三年争夺战元气还没有恢复,只好暂时隐忍。秦国自然也深知这一点,对应的策略是见好就收,适可而止,不仅主动将攻取的部分土 地退还给魏,并遣使表示愿意与魏重修前好。魏惠王也乐意以此作为缓兵之计。这样到第一次秦魏盟约后的第五年,即秦孝公十二年(公元前350年),秦孝公与 魏惠王再次相会于彤(今陕西华县西南),确认了双方的盟友关系。

      又过了六年,即到秦孝公十八年(公元前344年),已拥有地方千里、带甲三十六万的魏国,开始紧张地日夜操练军队,同时派出大批使节穿梭往来于宋、卫、邹、鲁、陈、蔡等国家之间,准备以带领十二诸侯朝天子的名义,对秦国来一次大规模讨伐行动。

      一向对秦国没有好感的齐、楚、燕、赵、韩等列强,对魏国的这一讨伐行动,纷纷作壁上观。

      秦国已陷于孤立无援的境地。

      函谷内外人们在纷纷传言:咸阳亡在旦夕!

      关于秦国如何应对这场迫在眉睫的大战,《史记》无录,而《战国策·齐策五》所载苏秦说辞则有详细引述,且生动有趣。以下介绍主要取材于这篇说辞。

      秦孝公寝不安席、食不甘味已有几天。他通宵达旦接连召集文武大臣商议对策。一道道紧急命令下达到全国各地。所有城池的雉碟全都配备上攻守战具。各地边境要塞都选派壮士坚守。全军将士同仇敌忾,誓死保卫故土,严阵以待魏军来犯。

      魏军即将兴兵的消息还在不断传来,大战的阴云越逼越近。

      这一日商鞅来见孝公。

      孝公心情沉重地说:若秦、魏能以黄河为界,抵挡起来就要容易得多。不想寡人至今未能实现先君临终嘱咐,魏国依然占据着我穆公河西之地,敌人随时都可以向我发起进攻,这威胁实在太大啦!

      商鞅说:不仅如此。此次魏以带领十二诸侯朝天子的名义,挟天子以令诸侯,从者必然众多。纵使我据有河西之地,恐也难久持。

      孝公说:依卿之见,如何才能解救此次之困?

       商鞅说:看来,单靠秦国一国,纵使全力以赴,万幸而能存国,也定然损失惨重,只能是下策。若能说动齐、楚来救,是为中策。但齐、楚皆有借魏以亡我之心, 即使答应出兵,也必在我损兵折将接近危亡之时。他们出兵的目的无非是为了分赃。臣熟思三日,以为解困的上策,是齐、楚等国不由我请而自行怒而奋起反魏,如 此,则秦国边境非但可以不费一兵一卒而固若金汤,而且还可趁安邑受困难以自保之机,迅速出击,收复河西之地。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