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节 商鞅的用人思想
战国时期是一个需要大量治国人才的时期,因此,几乎所有学派,所有的思想家都提到了重视贤才、选拔和重用贤才的问题。像 墨子,就是一个典型,他就是使劲提倡重贤的。墨子提出尚贤的思想:"虽在农与工肆之人,有能则举之,高予之爵,重予之禄,任之以事,断之以令。"他还根据 "量功分禄"的原则,提出"官无常贵,民无终贱,有能则举之,无能则下之"的可上可下、能上能下的原则。商鞅的用人思想,在这样一个原则上,与墨子的基本 精神是一致的。
商鞅的用人思想,强调了这么三条原则:
一是从有爵位的人员中提拔官员。他明确地提出"不官无 爵",秦人取得爵位的途径是二条:一是建立军功,二是通过向国家交纳相当数量的粮食。有爵之人主要是军功人员,让他们当官,既是秦国"国以功授官子爵"的 原则的确认,这也可以看作是秦对建立军功人员实行重奖政策的一个延伸。这有利于秦国迅速崛起的军功地主阶层参与各级政权。
二是不用游 说之士。他把满足以"巧言虚道"求官的人称做"劳民",意即博取那些对国家无用之士的欢欣。商鞅痛恨这类人,他绝不允许"垂衣裳而谈说者"得到好处。然 而,从《商君书》也看得出,当时又确实存在力图以言取官的现象,这当然是与商鞅鼓励农战和加强统治的政策相违背的。他明确宣布:都根据功绩来取官爵,否 则,即使嘴巴再会说,也没有用。
三是不用那些走门路,搞贿赂的人。从《商君书》可以看出,当时存在着"下动众取货以事上而以求迁"的丑恶现象。"多货,则上官可得而欲也",这是一部分官员的心态。商鞅是坚决主张堵住这条邪路的。
虽然商鞅表述过用贤人的思想,但他对于何为"贤人",思想既混乱,又狭隘,他所需要的贤人,实际上是有干练的行政才能,又能忠实地执法的人,而思想新颖、活跃,善于思考和论辩的人才,反而是为他所忌的。
他要求严厉查处"邪官"。
什么是"邪官",商鞅没有给予具体的解释,但这似乎又无需解释,古往今来,只要有了官,只要还有官,谁不知道"邪官"。
贪污腐化是邪官,徇私舞弊是邪官,草菅人命是邪官,不问民谟是邪官。
在人们所听到过的名字中,随便可以举出一串来。高俅是邪官,梁中书是邪官,和坤是邪官,王宝森是邪官。
自古以来,老百姓吃邪官的苦头可吃够了,可以说,没人不恨邪官。
但是,哪朝哪代没有邪官?有的朝代还管得严些(大多也只是在立国之初),有的就让邪官成了气候,无法无天,百姓更是吃尽苦头。
很多人没有听说过商鞅对邪官的态度,要是知道商鞅是那样痛恨邪官,恐怕真还会觉得商鞅可爱呢。
当然,商鞅对邪官那样也并不是爱百姓,为了保护百姓,而是为了建立一个正常的政治秩序,他不能容忍那些目无法纪而又占着官位的蠹虫肆意践踏法制,这样, 国家毫无秩序可言,一片混乱,哪里还谈得上富强壮大。他说:"官无邪,民不敖,"官不坏,百姓就不会游荡在外,而会安心在家务农,正因为这,他才那么重视 不让"民中苦官"的情况出现。
看来,商鞅为压制邪官还是尽了一定努力的。也许,秦国的老百姓后来拥护商鞅,其中很重要的原因正是因为商鞅为他们减轻了邪官的祸害吧。
在他看来,官员最重要的是必须懂法,一切行动、政措都必须以法律为准绳。他说:"吏不敢非法遇民,民又不敢犯法,"这样来确立官与民的共同准则。
由此可见,商鞅不仅严格地约束民众,而且对官吏也是极其严格的。
正因为这样,秦国的吏治澄清,无人敢于贪赃枉法,结党营私,或者是办事拖沓,玩忽职守。战国末年,到过列国的赵国人荀况(荀子)也到了秦国,他概括了他 在秦国的观感,谈到对其官吏的印象,他说2"及都邑官府,其百吏肃然,莫不恭俭敦敬,忠信而不栝,古之吏也。入其国,观其士大夫,出于其门,入于公门,出 于公门,归于其家,无有私事也。不比周,不朋党,倜然莫不明通而公也,古之士大夫也。"比周,指结伙营私:朋党,指狼狈为奸。虽然,荀况所见是商鞅变法以 后的情况,但这显然是与商鞅变法时期所形成的传统分不开的,也是秦国长期保持的清正严肃的官场风气。
商鞅坚决而明确地表达了他对官员营私的憎恶。"大臣争于私而不顾其民",这必然会给人民带来深重的苦难。他还把官吏暗中侵渔百姓的恶行,称之为危害人民的"蠹"(也就是蛀虫)。他把"使官不敢为邪",使与国君相隔的普通民众"中不苦官"作为依法,行政的目标。
"国无怨民日强国",商鞅治国,是想达到"国无怨民"的效果,他的意思,无非是在依法而治的形势下?无论是奖是罚,百姓都说不出什么不当来。如果能这样,当然好,但这显然是不可能的。
"无宿治",换一个说法是"治不留",这样的话,今天的人听起来不好懂,但要是用一两句话解释一下,却是人人要叫好的。
多少年来,我们都在批评官僚主义,官僚主义最坏事、最令人厌恶的表现之一,就是办事拖拉,能快办的事也要拖,慢慢来,你急他不急。官僚主义者有句口头 禅,这在中国是家喻户晓的,就是"研究,研究",这一"研究",就可能拖上个十天半月,一年半载,甚至是泥牛入海,再无消息。
因此,老百姓是多么希望当官的尽量少唱"明日歌",能办的事尽快地办,痛痛快快。如果哪个官哪个单位能做到当日的事当日办,绝不拖到明天,那真太叫人高兴了,说不定会有人"三呼万岁"呢。
上一篇:第十二节 文化上的失败
下一篇:第十节 愚民、弱民的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