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真宗御驾亲征

来源:百科故事网 时间:2020-11-25 属于:寇准
  •   1004年闰九月初八,萧太后在北京宣布南伐,率几十万大军向南推进。先锋展开了打击,双方互有胜负。辽小股军队时常到宋内部骚扰。边廷的告急文书再次如雪片般飞往京师,大宋举国震惊,一片恐慌。

      赵恒召开御前紧急会议,讨论御敌之策,会上出现了几种不同的意见,寇准主张宣战,毕士安赞成议和,参政以下王钦若等人,有的主守,有的言和,众说不一,会上没有形成统一的意见,赵恒也是犹豫不决

      是战是和,后方还在举棋不定,而前方的战火已熊燃烧,契丹兵攻威虏、顺安军,都被宋军击退,转攻北平寨、保州,也没有占到什么便宜。

      赵恒听到前方捷报频传,这才稍稍放宽了心。

      定州军传来捷报,王超在唐河击退虏兵;岢岚军传来捷报,高继勋力战却敌;瀛洲传来捷报,李延渥接仗获胜。

      面对如此大好形势,有一个人仍保持着清醒的头脑,这个人就是寇准,他认为,契丹兵东侵西扰,打一枪换一个地方,并不是真败,而是在搞武装侦察,恐吓宋廷。他建议朝廷迅速训练军队,命将领扼守要塞,与契丹决一雌雄。

      赵恒口里虽然答应了,心中却是迟疑不决。

      寇准退出之后,又接莫州都部署石普奏章,报称契丹主派使臣前来议和,并且还带来了王继忠的一份密表。

      王继忠本是宋将,在一次战斗中,宋朝以为他战死沙场,其实他是被俘降敌了。直到这时,宋朝君臣才知道王继忠没有死。

      王继忠在密表中说,当年他孤军奋战,没有援兵,兵败被虏,即使死了也于事无补,故此苟且偷生。如今劝契丹主和萧太后与宋廷议和修好,各息兵争,以报皇恩。

      赵恒阅罢密奏,召问宰相毕士安。毕士安本来就是议和派,当然建议赵恒同契丹人议和。赵恒认为敌人来势凶猛,凶悍无比,担心他们不同意议和。

      毕士安说,过去也有契丹人降宋,据这些人说,契丹人虽然屡次入侵,但并没有占到多大便宜,背地里想退兵,又觉得很没有面子,这次他们倾全国之兵南侵,又恐人乘虚袭入他们的本土。因此,他认为,这次求和可能是实情。

      赵恒下诏给石普,叫他告诉王继忠,就说宋朝同意议和。

      王继忠又请求石普转奏皇上,请宋廷先派使臣到契丹。

      赵恒命门祗侯使曹利用为使臣,前往契丹军议和。曹利用临行前,赵恒对他说:"契丹南来,不是求地,就是索贿,朕想关南之地久归中国,如果契丹人提出土地要求,坚决不答应,如果提出金钱的要求,可以酌量应允,汉朝时,曾用玉帛赐单于,这是有先例的。"

      曹利用说:"臣此去,务求不辱君命,他们如果妄有所求,臣也不望生还。"

      赵恒说:"你既然如此竭诚报国,朕也就没有什么可担心的了。"

      曹利用衔命即行。到契丹营,入见萧太后母子,他们果然向宋朝索求关南地区。曹利用心中有底,说关南地区是大宋疆土,不能给契丹。

      萧太后说,关南是晋和周时从辽国那里夺去的,理当归还契丹。

      曹利用则说,晋、周故事,与宋朝无关。贵国如欲议和,请不要再说索地的事情,就是想求索一些金帛,还不知宋皇帝意下如何呢!

      萧太后不待曹利用说完,顿时柳眉倒竖,指着曹利用的鼻子说:"不割地,不赔款,还议什么和?你难道不怕死吗?"

      曹利用面无惧色,抗争道:"怕死我就不来了,大宋皇帝不忍劳民,所以许贵国议和,如果仍要索地索金,这样的议和,不谈也罢。"说毕,拱手欲辞。

      正在这时,帐下闪出耶律显忠(即王继忠),劝住曹利用,将他拉到别帐去。

      萧太后见索地不成,索金未果,便下令进军。当下炮声三响,拔寨再进,攻陷德清军,进逼冀州,直抵澶州。

      前线战事日趋紧急,急报一封接着一封发往朝廷,一天之内,竟然连送五封急报。

      为了使赵恒有一种紧迫感,寇准故意将这些告急文书扣留下来,先不让他知道,等积多了,一并送呈御览。

      赵恒见一次送来这么多急报,心里顿生惧意,召集群臣紧急会商。

      王钦若是临江人,他主张御驾巡幸自己的家乡金陵。陈叟是阆州人,他建议御驾巡幸自己的家乡成都。

      南巡金陵,西幸成都,实际上就是迁都,这是好听的说法,实质就是逃跑。

      赵恒没有回答,左右四顾,不见寇准,便问群臣:"寇相怎么没有来?"

      王钦若说:"他还在家中饮酒博戏呢!"

      "大敌当前,他还有这般闲心吗?"赵恒不觉一怔,连忙叫人去传召寇准入朝。

      准刚到,赵恒劈头盖脸地问道:"契丹兵已经到了澶州,朕忧心如焚,听说你还有心在家里饮酒博戏,是不是有好的对策呀?"

      寇准不紧不慢地说:"陛下是想尽快解决此事呢,还是想慢慢来?"

      "朕当然想尽快解决问题。"

      寇准趁势说道:"只要陛下御驾亲征,这件事情五日之内就能解决。"

       赵恒不想打仗,更不想御驾亲征,他倒是倾向于找个地方避一避,只是不好说出口罢了。于是,他并没有正面回答寇准的问题,而是说道:"敌人来势太猛,朕御 驾亲征也未必能胜,现有人奏请南巡金陵,也有人奏请西幸成都。"赵恒看了寇准一眼,问道,"你认为这两个建议可行吗?"

      "是什么人替陛下出这样的歪点子?"寇准由于心情激动,说话的声音似乎大了些,且还带有质问的语气,依常理,在朝堂上以这种语气同皇上说话,是大不敬。群臣睁大眼睛看着皇上,担心他发脾气。

      赵恒似乎不计较这些,语气平和地说:"你替朕决断,哪一个计策可行,至于是谁出的计策,你就不要问了。"

       "臣所以要问这出点子之人,是要先把他杀了,取他的血来祭鼓,然后再商议北伐的事情。"寇准振振有词地说,"当今陛下英明神武,军队将帅团结,如果陛下 御驾亲征,敌军必然闻风丧胆,不战而遁。即使辽兵不退,我军可以坚守以消耗敌兵的士气,敌疲我逸,然后出奇兵,可一战而定,怎么能够丢下江山社稷,躲到遥 远的楚、蜀之地去呢?陛下是万民之主,一旦移徙,则举国震动,人心动摇。那时敌军乘势长驱深入,天下还能保得住吗?"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