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一章 洞察时弊
他把谭纶、戚继光从抗倭战场 上调到北方。谭纶是一位实干家,他就任蓟辽总督以后,有些担心:我要到前线打敌人了,后方会不会有人拆我的台呀?张居正表示全力支持他。谭纶建议,授予戚 继光『总理蓟州、昌平、保定三镇练兵事』的职权,相当于集团军总司令。他又请求速调三千浙江兵来蓟辽救火,等他自己的三万军队练成之后,再把他们调回去。 这些要求,张居正都一一满足。
隆庆元年二月,张居正入阁。那时内阁共有六位大学士,张居正排第六。
结果到五月,原本排行第三的高拱下台;九月,排行第四的郭朴跟随离任;再到隆庆二年七月,老师徐阶也主动求了致仕。于是张居正在短短一年半之间,由初进内阁时的第六,排到了如今的第三。
内阁中的首辅李春芳,是自己的状元同年,文采飞扬,但治政能力平平;次辅是自己的老师陈以勤。他俩都只能说是才能中人之上的老好人,善于讲经学,和稀泥。真正能主导朝政大局的,只有靠张居正了。
数十年的学习,数十年的历练,这一刻开始大展宏图了么?
张居正有一些重任在肩的紧张和兴奋,也有一些自得。甚至有记载说在徐阶去职以后,接替首辅的李春芳,私下对张居正道:"唉,徐老师已经去职了,我也很难在这个位置上久留,恐怕早晚也要辞职。"
而张居正的回答是:"没错,这样才可以保全自己的名声和地位。"
言下之意,你李春芳要是长久在首辅位置上,只怕搞砸,落得身败名裂。再言下之意,只有我张居正,才是真正能主持朝政大计的。
虽然是直爽的言谈,今天看来也丝毫不错,但足见张居正的自信,毕竟还有着年轻时不加掩饰的习惯。
于是到了隆庆二年八月,也就是徐阶退休一个月之后,张居正上了一个奏章,这便是著名的《陈六事疏》。在这个奏章里,张居正发表了他对于国政的看法。在他 眼里,振兴国政的六件大事是:(一)省议论,(二)振纪纲,(三)重诏令,(四)核名实,(五)固邦本,(六)饬武备。
这六条都是平凡无奇的,并没有多少惊世骇俗的高论。
这也是很正常的,因为治理国家,原本就是要从平凡的地方入手,把一些基本的事务搞好,国力自然会蒸蒸日上。
使用前人不曾想到的新鲜法子,在国政上起到突飞猛进的奇效,这样的事例并非没有,然而过于求新,却只会沦入把国事当做儿戏的陷阱中。
细细剖析这看似平凡的六条,可以从中看出张居正的主要政治观点。
先看第一条"省议论"。这一条中,张居正首先指出了当前朝廷里"议论风行"的现象:任何一件事情,需要决策的时候,总会有许多人跳出来,表达种种质疑, 挑拣种种毛病,让负责做事的人举棋不定,也让皇帝心生疑虑。这些议论者,只顾着自己发言痛快,其实是根本不会去承担责任的。有时候一件事情,张三赞成,李 四反对;有时候一个人自己的议论,都是朝三暮四,变化不定。这些言论的泛滥,除了搅乱正事,起不到别的作用。很多事情做到一半,就被纷纷的言论给毁掉了。
接着,张居正分析了出现这种情况的原因:世事难两全,总是有利有弊;一个人也不可能完美,总是有优点有缺点。拿主意的,关键在于权衡一件事利弊的多少,综合评价一个人的优缺点高低。然而那些乱发表议论的人,总喜欢抓住一点夸大其词,扰乱判定,所以什么事都干不成。
针对此,张居正建议说,参与讨论的人虽然多,最终决策还是要靠一个人。皇帝对待朝政,应该自己把握政局,少去听信那些无用的辩词,而严格追求政务的效 果。做事的时候,一开始就要把各种因素都考虑进去,一旦下定决心,就坚持到底,不要听信任何阻挠的议论,就像当年唐宪宗讨伐淮西吴元济一样;同样,用一个 人,要从开始就仔细考察其品性才能,而一旦确定,则用人不疑,哪怕有再多的毁谤之词,也不要听信,就像魏文侯用乐羊一样。皇帝还应该吩咐各部门,把以前那 种追求辞章华美、言辞犀利的奏章简化,大家说话,少绕圈子,而官员们也应该专心本职工作,减少言论上的争论,这样才能改变朝廷和社会的风尚。
这是张居正六事中的第一条,开宗明义,反映的也是张居正心中最重要的一条。很显然,张居正针对的,便是明朝盛行的言官制度。
明朝整体来说,部分沿袭了宋朝时候士大夫敢于劝谏的习惯,在朝廷专设了言官——御史和给事中。这些官员品级较低,却拥有监督和弹劾高官的权力。在明朝的 大多数时间,言官都是非常活跃的,不是骂当朝首辅品行不端,就是攻击某部尚书处事不正,甚至皇帝也会成为他们批评的对象。在嘉靖一朝,因为嘉靖皇帝本身比 较强势,废话过多的言官受到过打击,气焰稍有收敛;而隆庆皇帝却是个心慈手软的好人,所以这两年,言官蜂起,简直到了不像话的地步。连高拱这样才华出众又 牛气哄哄的大学士,也被众言官给推倒了。
张居正是个实干家。在他看来,言官大多数都是借着弹劾他人来哗众取宠,或者挟私报复。真正为国为民的奏章,很少。在严嵩当权祸国殃民的时代,有几个人真正敢去弹劾严嵩的?
这种习气,进一步影响到了整个朝廷,甚至整个社会。发表议论总是比实干要容易的,给一件事挑毛病也总是比做成一件事轻松得多。放纵这种风气,那么空谈空论的习惯,就会干扰皇帝的判断和舆论,最终扼杀实干实业。所以,张居正在大展宏图之前,要坚决打击这些议论。
这一方面来说,也反映了张居正的自负。老师徐阶为他奠定了最好的基础,他要用自己的才华浇铸大明的铁桶江山,就必须排除各种干扰,尤其是在他看来最容易妨害的言论干扰。
但从另一个角度来说,朝中存在的这种议论的风潮,尽管很多情况下确实会降低效率,但却是一种民主,是对于当政者的一种制约。他们可能葬送掉原本有希望的事业,却也会阻止一些错误的一意孤行。
总之,站在不同的立场,看问题自然得出不同的结论。当年张居正的老师徐阶,在干掉严嵩之后,纵容甚至鼓励了言官们恢复大发议论的习惯,尽管他自己也随之成为靶子之一。因为徐阶的手段是柔和的,他的资历和气度,能够容纳言官们的攻击。
上一篇:内外相通才能稳把朝纲
下一篇:第十章 跻身内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