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章 跻身内阁

来源:百科故事网 时间:2020-12-01 属于:张居正
  •   隆庆初年,内阁共有六人:徐阶李春芳、高拱、郭朴、陈以勤和张居正。在这六人中,形成了颇为有趣的局面。

      从彼此的师承关系上,李春芳和张居正都是嘉靖二十六年进士,是同门;录取他们的老师是徐阶和陈以勤;而老三高拱和老四郭朴则是同乡兼死党。在和皇帝的关系上,高拱、陈以勤和张居正都曾担任隆庆皇帝的老师,而徐阶和张居正则是在先帝遗诏中确定皇帝地位的人。

      在彼此的斗争阵营上,李春芳和陈以勤中立,高拱和郭朴抱团对抗首辅徐阶,而张居正,不管有意无意,应该算老大一边的干将

      这些才能卓越的人如果齐心协力,那真是大明朝之福,可惜,人总是有贪欲的。为了追求世界上最宝贵的权位,这些精英们,也主动或被迫的陷入斗争风波之中。

       老谋深算的徐阶还没等到高拱坐稳,就想先下手为强,找个机会把他踢出内阁。但他又不愿意直接出面,便把自己提拔的一些下属推到前台。一时间,本来是新皇 帝上任的整顿吏治,变成了徐阶和高拱的党同伐异之争。徐高二人虽然同在一朝皇帝身边做官,但性格嗜好各方面差异极大,政见也颇不相同。高拱比较传统,自称 儒官,抱着四书五经的教条死不放手,对于明朝的朝政,他的看法是法令不行祖制被变所致,所以强烈要求加大严刑苛法,主张复古。而徐阶则学历较浅,不愿深究 典故,只注重解决现实问题,对程朱理学尤其是刚刚兴起的王氏心学情有独钟,以他为代表的大部分官员都侧重随时应变,主张从改革吏治开始革新变法。由于政见 不一,而眼前问题又日渐深重,北方骚扰不断,南方倭寇常来,不管是谁都想上独揽大权快速执行决策。这就进一步加剧了徐高二人争斗的激烈程度。

       首先向高拱发难的是徐阶的老乡吏科给事中胡应嘉,声称高拱不贤不孝,嘉靖皇帝病危期间,他不顾皇帝安危自己忙着搬家。高拱无话可说,难以辩驳。但他树大 根深,胡应嘉一般的弹劾丝毫撼动不了他的位置。但这也使他加强了警惕,马上着手拉拢自己一边的人对徐阶进行反攻。平时深居裕王府远离朝政的高拱,远没有早 就做了礼部尚书,在官场混了很久的徐阶的人脉多。为了增强自己的支持力量,他精心抛出了一个南北之争的口号,声称徐阶是南方人,号召北方的官员站在他这一 边。

      终于,机会来了,六年一次的京察马上开始了。高拱乘机联合主持京察的吏部尚书杨博,降黜了很多偏向徐阶一边的御史和给事中,而且 这些人大多是南方人,自己的同乡没有一个被贬黜的。这使得其他御史和给事中都很不满,此时胡应嘉又一次站出来,上疏弹劾杨博,说他包庇乡里,办事不公。

       京察是明朝考核官员的一种制度,考察对象是五品以下的官员,主要由吏部会同都察院及各堂上掌印官共同考察。这个考察结果是要进入史书的,喜好名誉的官员 们很重视这个。谁要是受到察典被记入"黑名单",那将是终身的耻辱。而五品及以上的官员全都由本人自己述职,由皇帝决定去留。同时,各科给事中可以提出对 这些官员的举报,称"京察遗拾"。也就是在考察下品官员的时候也注意找一些上品官员的把柄,并把它们交给皇帝作为考核这些官员的参考。和一般的大臣之间的 弹劾不一样,"京察遗拾"并不负余外的责任,也就是所述并非事实时皇帝并不追究责任。但如果并非属实或皇帝没有采纳,总之一旦言官们的"京察遗拾"没有发 挥作用,他们可就得罪那些五品以上的大官了,自己的日子也不会好过。所以,这一招一般的各科给事中都是不会轻易使用的。党同伐异之风特别严重的明朝官场使 用最多的手段还是弹劾,但为了防止过度争执,明朝法律规定如果弹劾无效,提出弹劾者就要接受廷杖处罚。就是同意大家互相告状,但如果谁诬告了对方就要当庭 被打屁股。这种惩罚措施是用于对名誉极度重视的群体的,只有在古代特别讲究名声面子的官场才能发挥效应。

      杨博是吏部尚书,吏部受吏科 的牵制是既定的规矩,也是吏科的职责,胡应嘉有权干涉并向皇帝禀报杨博的任何行为。但是,既然杨博早有包庇乡里的嫌疑,作为监督他的人,你胡应嘉为何早不 向皇帝禀报呢?为何等着奖罚措施已经出来了才说杨博办事不公?到底是另有图谋还是你自己的失职?胡应嘉万万没想到自己的这一弹劾不仅对杨博及高拱的党羽没 什么损失,倒把自己给套到里面进退维谷。这也引起了刚刚主政的明穆宗的警觉,他亲自参与此事并授权让内阁处理这个问题。

      这次高拱紧抓 时机,暗中鼓动他的同乡郭朴对胡应嘉进行弹劾,声称胡应嘉身为吏科给事中,却不守规矩,没起到监视的作用,还想利用自己的权力党同伐异。这根本就是对皇上 的不忠,应当革职查办。而以胡应嘉为代表的各科给事中,在明朝的官制中虽然没有实权,但却起着主导舆论的作用,号称言官,一言可以更替兴废。平时的京察从 来不会贬黜言官,而杨博这次却打破了这个潜规则。他帮了高拱,惹了胡应嘉,给了他们一个下马威,也就等于招惹了这一群人。

      徐阶乘势策 动其他的御史和给事中,对高拱进行反击。于是,兵部给事中欧阳一敬首先上疏弹劾高拱,说他是一个奸险之徒,不能容人。这件弹劾案无疑与胡应嘉弹劾杨博一 样,让一心想掌管朝政大权的穆宗很是恼火。他让徐阶负责处理此事。为了表明自己并没有拉帮结派,徐阶马上将自己的门生胡应嘉调离北京,发配到地方上去任 职。

      这样一来,不仅胡应嘉没有被革职,高拱还要面对欧阳一敬等一伙人的继续弹劾。高拱也很是恼火,又使反驳。徐阶此时左右为难,弄 不好自己不仅赶不走高拱,反倒有可能被想自己主导政权的穆宗给发配回家。他赶忙一边安抚高拱,同时斥责言官希望他们适可而止。但高拱却不满意,他坚决要求 把诬告自己的言官进行廷杖。老谋深算的徐阶知道言官们的厉害,他当然不愿为了高拱的面子而得罪言官,于是坚决拒绝将弹劾高拱的言官进行廷杖。这使得作为皇 帝老师的高拱觉得很没面子,而且穆宗也感觉很不是滋味,自己做皇帝,却要看着自己的老师被言官们弹劾诬告。高拱正是看着有皇帝撑腰,于是又发动自己手下的 御史齐康上疏弹劾徐阶。这引起了被徐阶护佑的那些言官的愤怒,他们又一起出动,痛斥高拱借着资格,要独断专权把皇帝架空。

      为了避免朋 党嫌疑,北京的言官不好直接告高拱的黑状。他们借着平时的文友社关系,拉出了南京的言官,联名给高拱来了个"京察遗拾"的处分。因为明朝实行南北两都的 制度,在南京也有同样的一套朝廷班子,这边的人一般是些闲职,对北京起监察作用,大多是被贬职但因资历老,不能贬得太低就放到南京来了。所以,他们从来不 怕得罪人。只要需要,他们对谁都可以提出"京察遗拾"。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