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二章 解甲归田

来源:百科故事网 时间:2020-12-02 属于:袁崇焕
  •   袁崇焕在立了大功之后,本以为能得到赏赐,没想到却只涨了一级的俸禄。更让他没有想到的是魏忠贤还派人弹劾他,这论谁也不能接受。袁崇焕在这样的情况下,感到从未有过的悲凉。于是他称养病,辞职回家了。

       袁崇焕在政治上与魏忠贤的关系是对立的。他中进士时候的主考官韩和保荐他的御史侯恂等都是东林党的巨头。袁崇焕当然不肯克扣军饷去孝敬魏忠贤。但为了自 己的大目标守御锦州、宁远,他还是委曲求全,作出了牺牲。各省督抚都为魏忠贤建生祠,袁崇焕如果不附和,立刻就会罢官,守御国土的大志无法得伸,因此当时 也只得在蓟辽为魏忠贤建生祠。

      但魏忠贤仍然不满意。宁锦保卫战胜利后,明朝廷高官弹冠相庆,皇帝更是滥加赏赐。在兵部拟出的一百多名 封赏升荫人员名单当中,不少人与此战其实一点关系都没有,如魏忠贤年仅4岁的侄孙魏鹏翼此次被封为伯爵,荒唐之极。作为这次战役的前线总指挥,袁崇焕只涨 了一级薪俸。当时的兵部尚书、魏忠贤的外甥女婿霍华维也觉得魏忠贤太过分,于是,提出把自己的封赏让给袁崇焕。

      魏忠贤这时还叫一名言官弹颏袁崇焕,说他没有去救锦州为"暮气"。袁崇焕在这样的压力之下,只得自称有病,请求辞职。魏忠贤立刻批准,派兵部尚书王之臣去接替。

      皇太极听到这个消息,当然是大喜若狂,但在听到加给袁崇焕的罪名与评语竟是"暮气"两字,恐怕大喜之余,也不免愕然良久吧!袁崇焕这样的人竟算"暮气沉沉",却不知谁才是"朝气蓬勃"?

      袁崇焕离开宁远时,心中的感慨,可想而知。那时他还只四十岁左右,方当壮盛的英年,正是要大展抱负的时候。

       立了大功反而被迫退休,他的部属将士既感诧异,更是愤愤不平。他写了一首给一个部将,诗中说:我们慷慨同仇,边关百战,功劳不小,皇上的恩遇也重。但 我的苦心,却只有后人知道了。建功立业固然很好,回家休养也不错。对于我的去留,大家不必感到不平罢。这首诗显得很有气度。不过他对于天启皇帝,还是十分 感激的。他本来是一个七品知县,自天启二年到七年夏天,短短的五年半之间,几乎年年升官,中间还跳级,直升到"巡抚辽东、兵部右侍郎、兼都察院右佥都御 史",实在算是飞黄腾达。他自觉升官太快,曾上疏辞谢。他说在诸同年中,官职最高之人和他也差着好几级,为了要做部属武将的榜样,请皇帝收回升赏的成命。 皇帝批复说:你接连三次谦辞,品德很好,但你功劳大,升官是应该的。

      他在回广东故乡途中,经过大庾岭时写了一首诗,感谢天启对他的知遇之恩。他心中明白,天启是个昏君,可是对待自己的确很好。

      他到了广州,去光孝寺游览,踏足佛地,不禁想到生平杀人甚多,和环境大不调和,然而那也只是感到不调和而已。

       锦宁大战后,袁崇焕本来想乘胜巩固辽东前线,扩大与后金战略对峙的局面。可万万没想到的是,魏忠贤唆使党羽大肆攻击袁崇焕擅自与后金议和,招致朝鲜被征 服、锦州遭围攻;在锦州被围攻时,没有出动主力救援,"暮气难鼓"(懦弱保守的将帅难有作为)。以此为由弹劾袁崇焕。此时,明熹宗已病入膏肓,魏忠贤更加 肆无忌惮。见此情形,袁崇焕觉得自己待下去也没用,于是提出辞职。天启七年(1627)七月,在魏忠贤的操纵下,朝廷竟然爽快地批准了袁崇焕的辞职请求, 由前任辽东经略王之臣一身兼任辽东经略、巡抚,接管关内外军务。在做了一年多的辽东巡抚,取得宁远和锦宁两大战役胜利,扭转了明军在辽东的颓势后,袁崇焕 这位功臣竟然解甲归田了。这是袁崇焕个人的无奈,更是明王朝的悲哀!

      "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这是千百年来中国知识分子所崇 尚的气节。进士起家、行伍成名的袁崇焕,既有武将的豪情壮志,也有文人的傲骨超脱。当年七月,不顾暑气逼人,袁崇焕与家人一路风尘仆仆,翻越大庾岭,回到 了离别近十载的岭南故土。沿途,他想起了十年前经大庾岭北上应试考取进士的往事,感慨万千。他也想起了曲江先贤唐代名相张九龄,对张九龄晚年被流放的际遇 感同身受。他还造访了岭南名刹南华禅寺,在六祖惠能真身前添香。

      回到东莞老家,与早一步到家的母亲及家人团聚,物是人非的情景,再次触动了袁崇焕的伤痛。陪着自己经历了宁远大战生死之劫的老母亲如今已白发苍苍。父亲过世三年多了,墓地早已掩在荒草之中。

       接下来的日子,就是赋闲在家。袁崇焕一边读书,一边寄情山水。他在"罗浮山"上搭起了茅棚,与冲虚古观的道长们谈仙论道,为修建山中的名胜撰疏募资。与 昔日的学友把杯叙旧,为人生的无常感叹赋诗。虽然对国事满怀忧愤,但远离了官场的倾轧,省却了许多烦恼,平添了几分悠然。日子就这样在平淡中流逝。

      罗浮山寺观的活动是由当时的广东博罗人、南京礼部尚书韩日缵发起的。主持者之一是袁崇焕的姻亲李烟客,参与者还有中山人何吾驺、博罗名儒张萱、南海名士陈子壮,以及尹守衡、崔奇观、李孙宸等人,他们都是粤中名士,明代官场、文化界的知名人士。

      何吾驺,字友,号象冈,广东香山人,万历四十七年中进士,授官庶吉士,天启年间,多结交东林党正直人士。

      陈子壮,字集生,号秋涛,广东南海人,万历四十七年己未科一甲第三名,即探花,与袁崇焕同一年进十及第,帮称"同年",初授翰林院编修,后任礼部尚书。

      尹守衡,字用平,号冲玄,晚年又号懒翁,广东东莞人,万历十年中举人,任官浙江新昌知县。

      崔奇观,字岷澜,广东番禺人,万历三十四年中举人,四十一年中进士,授官山阴知县,未赴任即奔亲丧,后补授金溪县令。

      李孙宸,字伯襄,广东香山人,万历四十一年癸丑科中进士,改庶吉士,授官翰林院编修,后官至礼部尚书。

       这些当时广东的社会名流,明朝廷的官员,汇聚一堂,积极筹备重建罗浮山寺观。当他们听闻守边将军袁崇焕回乡之后,就积极邀请他为募修工作撰写疏文。起 先,袁崇焕以过于忙碌、频于待客为由拒绝写作,他的拒绝主要是由于心中的儒道之争。但最后袁崇焕还是与这帮儒家名士一起,为罗浮山的寺观重修撰写了疏文, 在袁崇焕撰写的《募修罗浮诸名胜疏》一文中,他努力将罗浮山纳入儒家的正统体系内。他强调:"医巫闾之未始非罗浮也,则用心于医巫闾,与用心于罗浮无二 也。"医巫间即医巫间山,间山地势险要,战略地位极为重要,历代封建帝王都特别重视,甚至封王谥号,视若神明。唐代就封闾山为广宁公,金代封广宁王,明代 封闾山神,清代仍沿用此神号。元、明、清皇帝登基之时,都会遥祭这座山,故此山有不可言喻的正统性。袁崇焕将"用心医巫间"和"用心罗浮"同称,巧妙地融 合了皇权正统与道家的关系,从而坚持了自己儒家正统本位的思想,也使得自己为道家圣地撰文的行为合理化了。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