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章 皇太极求和

来源:百科故事网 时间:2020-12-02 属于:袁崇焕
  •   宁远大捷之后,袁崇焕迅速升为右佥都御史。随后,为了争取时间整顿军队和规划防御措施,袁崇焕只好与后金辗转在战与和之间。皇太极在经过长时间的议和中没有等到自己想要的结果。于是在天启七年五月六日,决定以战求和向宁锦攻来。没想到再次大败而归。

      努尔哈赤死后,他的第八个儿子皇太极接位。皇太极的智谋武略,实是中国历代帝皇中不可多见的人物,是个人才,其才干见识,不在刘邦刘秀李世民朱元璋之下。

       努尔哈赤是罕有的军事天才,父无犬子。这个老将虽然死了,但继承人却是一个同样厉害的人物。皇太极的军事才能虽然比不上自己的父亲,但政治才能却有点 青出于蓝而胜于蓝的味道。虽然说努尔哈赤死了,但袁崇焕所受到的压力却一点也没有减轻。皇太极接位之时,满洲正遭遇着极大的困难。努尔哈赤一死,满洲内部 人心动荡。努尔哈赤遗命是四大贝勒同时执政,行使的是集体领导制,皇太极的地位很不巩固。在经济上,因为与明朝开战,人参、貂皮等特产失去了传统市场。满 洲当时在生产上是奴隶制,掳掠了大批汉人来农耕,生产力相当低。但军队大加扩充,这时已达15万人,军需补给发生了很大的问题,偏偏又遇上严重的天灾,辽 东发生了饥荒。如向关内侵略,却又打不破袁崇焕这一关。

      在这时候,皇太极订下了一个战略:侵略朝鲜。当时的朝鲜物产非常丰富,但兵力 却非常薄弱,正因为如此,所以朝鲜成为了皇太极理想的掠夺对象。皇太极进攻朝鲜,可以解决经济上、战略上的双重困难,可以说是两全其美,同时还可以在军事 胜利之中树立很高的威望,巩固了自己的权位。

      明朝方面的困难也不小。训练一支既能守,又能战,而且还能进一步收复失地的精锐野战军,是需要很长时间的。

       袁崇焕任宁前道佥事时,山海关外四城,纵深约200里,广约40里,屯兵六万余人,粮饷全靠关内供给。后来在孙承宗、袁崇焕主持下,恢复锦州、中屯、大 凌河诸城,国防前线向北推展,屯田数千顷,兵士足食。高第代孙承宗为经略,尽弃锦州诸城,宁远没有了外卫,也没有了粮源。靠朝廷的接济是没有希望的,朝廷 向来拖欠粮饷。袁崇焕做辽东巡抚,首要目标是修复锦州、大凌河等城堡的守备,然后屯田耕种。但筑城这一工程需要花费很长一段时间,在施工期间又不能受到敌 人干扰,在和后金处于战争状态之时是无法进行的。

      所以明与后金双方,都期望休战一段时期,以便进行自己的施工计划。明方是练兵、筑城、屯田,后金是进攻朝鲜,巩固统治。在这样的局势下,具备了充足的议和条件。

       明方的议和是养兵蓄锐,他们最后目标是要消灭后金,收复全部的辽东失地。而后金的议和主要是守势,目的是为了巩固自己已经得到的土地,想让明方承认双方 的现有疆界,双方和平共处,进行贸易。因为双方的国力相差实在太悬殊了。官方的纪录说明明朝当时的人口是6000多万,而实际上却远远不止这些,因为当时 男丁要被政府征去服劳役,不参加的要缴钱代替,所以百姓当然尽可能的谎报人口。外国学者们的估计差距很大,最高的估计认为那时中国人口是1亿5000万 人。后金大概不到50万人。人口的对比是二百比一甚至三百比一。后金所占的土地,只是今日吉林辽宁、黑江的一部分,与明方相比也是相差极远。

      后金的长处,主要是其战斗力强和统帅部高明的军事才能。只要袁崇焕镇守宁远,后金的长处就永远发挥不出来。持久的缠斗下去,后金肯定支持不住。

       宁远大捷的胜利,在军事上并没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因为这次战役并没有摧毁后金的主力,甚至没有削弱后金的战斗力。然而在政治上,却对士气与民心起到了非 常巨大的振奋作用,这使明朝军民知道后金也不是不会打败仗的。经此一役之后,本来投降了后金的许多汉人官吏和士卒又逃回来了。宁远城头的大炮,轰碎了"女 真万不可敌"的神话。

      后金从来没有期望过自己真的能征服明朝。努尔哈赤和皇太极的祖宗,长期以来做明朝所封的边疆小官。努尔哈赤幼时住在明朝大将李成梁家里,类似童仆奴隶。所以他们对于明朝有先天性的敬畏,自卑感很强。宁远之战,使他们潜意识中隐伏着的自卑感又开始萌芽。

      明朝是自己覆灭的,并非是让清朝打垮的。

       后金与明军交战,始终强调"七大恨",认为明朝有七件大事欺侮了女真人,逼得他们忍无可忍,才起兵反抗的。后金一直没有自居能与明朝处于平等地位。"七 大恨"的基本思想,是抱怨明朝作为最高统治者,却在努尔哈赤与敌对部族发生争执时袒护对方,没有公平处理,那是下级对上级的申诉。例如第五大恨的"老女事 件",叶赫部的一个王公本来答应把他14岁的妹妹送给努尔哈赤为妾,但20年后,这个36岁的"老女"改嫁给蒙古王子,努尔哈赤认定是出于明朝的授意,身 为上级却不秉公断事。

      差不多在每个战役之后,后金总是建议谈和。因为他们对于目前的成就早就已经喜出望外了,本来是做梦也不会有的, 只求朝廷正式承认他们所占的土地,让他们能永久保有,就已心满意足了。但明朝的态度从来都是置之不理,因为,他们认为对方根本没有谈和的资格。明朝的态度 是这样:"你们是朝廷的部属,只能服从命令,怎么能要求谈判和平?"这种死要面子的心理,使得明朝始终没有争取到一点喘息的时间来整顿军备、巩固防御。袁 崇焕充分了解到争取暂时和平的重要性。努尔哈赤的逝世正是一个绝好的机会。这时刚好有一个五台山的喇嘛来到宁远。满洲人信佛教,尊崇喇嘛,袁崇焕就请喇嘛 作中间的使者,派了两名都司和随从共33人,于天启六年十月去沈阳吊祭努尔哈赤之丧,作初步的和平试探。但他知道朝廷绝不喜欢提"议和"两字,所以报告朝 廷时,只说是派人去窥探虚实,再决定是不是应该征讨,还是招安。这种夸大的说法,目的只是为了满足皇帝和大臣们的虚荣心。

      双方统帅都 熟知《三国演义》中的故事,袁崇焕这出"柴桑口卧龙吊丧",皇太极怎么会不懂。他将计就计,于十一月派了两名使者,与喇嘛一起来到宁远,致书袁崇焕,表示 了和平的意向。其中说:"你停息干戈,派喇嘛来吊丧,并贺新君登位。你既以礼来,我也当以礼往,所以派官来道谢。至于和议一事,我父亲上次来宁远时,曾有 文书给明朝朝廷,请你转呈,但直到今天都没有答复。你的君主如果答应前书,愿意和平,应当以诚信为先。"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