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背安缘蝽

来源:百科故事网 时间:2021-06-20 属于: 豆类蔬菜病虫原色图谱
【学名】:Anoplocnemis phasianas Fabricius

【介绍】:

红背安缘蝽属半翅目缘蝽科,主要危害大豆、豇豆、菜豆、绿豆、四季豆、花生、合欢及瓜类、竹类等多种作物,分布在浙江江西福建广东、广西、云南河南吉林等地。

形态特征

成虫:体长20~27毫米,宽8~10毫米,棕褐色。触角第4节棕黄色。前胸背板中央具1条浅色纵带纹;侧缘直,具细齿;侧角钝圆;后胸臭腺孔和腹部背面橙红色。雌虫第3节腹板中部向后稍弯曲;后足腿节稍弯曲,近端处有一小齿突。雄虫第3节腹板中部向后扩展成瘤突,伸达第4节腹板的后缘;后足腿节粗壮且十分弯曲,内侧基部有显著的短锥突,近端部扩展成三角形的齿状突;生殖节后缘宽圆形,中央稍凹陷。

卵:略呈腰鼓状,长2.2~2.6毫米,横置,下方平坦。初产时为浅褐色,后变成暗褐色,密布白粉。

若虫:共5龄。1龄若虫体形似蚂蚁,体长3~4毫米,黑色,胸部背板后缘平直;2龄体长5~6毫米,黑色,触角第4节基部黄褐色,中胸背板后缘向后屈;3龄体长7~9毫米,黑色或灰黑色,触角第3节基部、第4节基部1/2处及末端黄褐色,中、后胸背板侧后缘向后伸展成翅芽;4龄体长10~14毫米,灰黑色或灰褐色,触角除第1、2、3、4节基部和第4节末端为黄褐色外,其余为黑色,翅芽伸达腹部背板第2节后缘或第3节前缘;5龄体长15~18毫米,灰褐色或黄褐色,触角除第2、3节端部为黑色外,其余为红褐色,翅芽伸达腹部背面第3节后缘或第4节前缘。

发生特点

该虫在长江以北地区年发生1代,在长江以南地区年发生2代,以成虫在寄主植物附近的枯枝落叶下越冬。翌年4月中下旬开始活动、交尾。5月上旬至7月中旬产卵,卵产于茎秆及附近的杂草上,聚产横置,纵列成串,每只雌成虫可产卵40~85粒。6月底至7月下旬越冬成虫陆续死亡。第1代若虫5月中旬至7月底孵化,6月中旬至8月底发育为成虫,7月上旬至9月上旬产卵,8月下旬至9月中旬成虫陆续死亡。第2代若虫7月中旬至9月中旬孵化,8月下旬至10月下旬先后发育为成虫,11月陆续进入越冬状态。成虫、若虫遇惊坠地,具假死性,常群集在嫩茎或豆荚上刺吸豆荚、嫩芽的汁液,导致籽粒萎缩、嫩芽枯萎,影响作物产量和质量。

防治要点

参照“筛豆龟蝽”。

红背安缘蝽的雄成虫

红背安缘蝽的雌成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