短额负蝗

来源:百科故事网 时间:2021-06-20 属于: 豆类蔬菜病虫原色图谱
【学名】:Atractomorpha sinensis I.Bolivar

【别名】:中华负蝗、尖头蚱蜢

【介绍】:

短额负蝗属直翅目蝗科,主要危害豆类、白菜、甘蓝、萝卜、茄子、铃薯、玉米、甘薯、甘蔗、烟草、棉花、麻类、水稻、小麦等各种蔬菜及农作物,在全国各地均有分布。其成虫及若虫取食蔬菜作物的叶片,不仅影响植物的光合作用,而且还传播细菌性软腐病。

形态特征

成虫:体长20~30毫米,头至翅端长30~48毫米,虫体绿色(夏型)或褐色(冬型)。头额前冲,尖端着生1对触角。绿色型的成虫自复眼起向斜下有1条粉红色条纹,与前、中胸背板两侧下线的粉红色条纹衔接。体表有浅黄色瘤状突起。前翅长度超过后足腿节端部约1/3。后翅基部红色,端部浅绿色。

卵:长椭圆形,长2.9~3.8毫米,黄褐色至深黄色,中间稍凹陷,一端较粗钝,卵壳表面有鳞状花纹。卵块产,卵囊由胶丝裹成,卵粒倾斜排列成3~5行。

若虫:共5龄。1龄若虫体长3~5毫米,体色草绿稍带黄,前、中足褐色,有棕色环若干;2龄后体色渐转绿色,形态基本同成虫,只是翅芽由发育不全逐步过渡到发育健全。

发生特点

该虫以我国东部地区发生居多。浙江及长江中下游地区、华北等地年发生1代,以卵在沟边土中越冬。常年在5月中下旬至6月中旬前后为孵化盛期,7~8月发育羽化为成虫,10月左右产卵越冬。

成虫、若虫喜白天活动,一般在地面植被多、湿度大、双子叶植物茂密的环境中生活,尤在沟渠两侧发生偏多。成虫寿命长达30天以上。每只雌成虫的产卵量为150~350粒,卵块产。初孵若虫先取食幼嫩杂草,3龄后扩散危害绿叶蔬菜及豆科等农作物。

防治要点

①农业防治。在春、秋季节铲除田埂、地边5厘米以上的土块及杂草,可将卵块暴露在地面晒干或冻死,也可重新加厚田埂,增加盖土厚度,使孵化后的蝗蝻不能出土。在入冬前发生量多的沟渠边,利用冬闲深耕晒垡,破坏越冬虫卵的生态环境,减少越冬虫卵。②利用天敌。保护利用青蛙、蟾蜍等捕食性天敌,一般发生年均可基本抑制该虫发生。③药剂防治。发生较重的年份,可在7月初至7月中下旬,利用初孵蝗蝻在田埂、渠堰集中危害双子叶杂草且扩散能力极弱的特点,进行喷药防治,以后则视虫情每隔10天防治1次。药剂可选用5%锐特悬浮剂4500倍液,或2.5%天诺1号乳油2000~3000倍液,或2.5%好乐士乳油2000~3000倍液,或2.5%大康乳油2000~3000倍液,或5.7%天王百树乳油1000~1500倍液,或48%乐斯本乳油1000倍液,或40%新农宝乳油1000倍液等,进行喷雾防治。

短额负蝗的若虫

短额负蝗的成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