豌豆潜叶蝇

来源:百科故事网 时间:2021-06-20 属于: 豆类蔬菜病虫原色图谱
【学名】:Phytomyza horticola Goureau

【别名】:豌豆植潜蝇、油菜潜叶蝇、刮叶虫、夹叶虫、叶蛆

【介绍】:

豌豆潜叶蝇属双翅目潜蝇科,异名为P.atricornis Meigen或P.nigricornis Goureau。寄主植物种类甚多,主要危害豌豆、菜豆、豇豆、甘蓝、花椰菜、白菜、油菜、萝卜、莴苣、番茄、茄子、大蒜、铃薯等100多种蔬菜及其他农作物。北起黑江、内蒙古,南至广东、广西、贵州云南等均有分布,是我国分布广泛的重要多食性潜蝇。

形态特征

成虫:体长2~2.5毫米,黑褐色,雌虫略小。头部黄色,复眼大,椭圆形,黑褐色或红褐色。触角短小,黑色,第3节近圆形,触角芒细长,其长度超过触角第3节长度的两倍。胸部、腹部及足灰黑色,但中胸侧板、翅基、腿节末端、各腹节后缘黄色。前翅白色,半透明,略带虹彩反光,翅脉简单。

卵:长椭圆形,长约0.3毫米,宽约0.15毫米,乳白色,略透明,表面有皱纹。

幼虫:蛆形,头部小,老熟幼虫体长约3毫米。初孵时乳白色,体表光滑透明,取食后变黄白色或鲜黄色。前气门向前伸出成叉状,后气门在腹部末端背面,为1对明显的小突起,末端褐色。1龄幼虫只有后气门,而无前气门;2龄后幼虫前、后气门均存在。

蛹:长卵圆形,稍扁,长约2.5毫米、宽约1毫米。蛹壳坚硬,初化蛹时浅黄色,后变黄褐色至黑褐色。

发生特点

该虫在华北地区年发生4~5代,长江中下游地区约为10代,广东为18代,世代重叠。主要以蛹在被害的叶片内越冬,长江以南有些年份也有以幼虫和成虫越冬的,福建、广东则可终年繁殖。翌春4月中下旬成虫羽化,第1代幼虫危害阳畦菜苗、留种十字花科蔬菜、油菜及豌豆,5~6月危害最重,夏季气温高时很少危害,秋季虫量上升,但数量不大。

成虫活泼,能迅速爬行和飞行,具有较强的趋黄性。白天活动于植株间,吸食花蜜或交尾产卵。产卵多选择幼嫩绿叶,产于叶背边缘的叶肉里,尤以近叶尖处为多。卵散产,每次1粒,每只雌成虫可产50~100粒。幼虫孵化后即蛀食叶肉,在栅栏组织和海绵组织交替钻蛀,于叶片正反两面形成时隐时现的灰白色蜿蜒虫道,粪便也排在其内。虫道随虫龄增大而加宽,无一定方向,但很少超过大的叶脉。幼虫共3龄,老熟后在虫道末端化蛹,不钻出叶片,但在化蛹前将虫道尽头的表皮咬破,便于蛹的前气门伸出,以利于羽化。

豌豆潜叶蝇不耐高温,其生长、发育和繁殖适于偏低的温度。幼虫在略高于20℃时发育最快,幼虫和蛹在22℃时存活率最高,成虫在35℃以上时大量死亡。当温度为13~15℃时,各虫态历期分别为卵期约3.9天,幼虫期约11天,蛹期约15天,共计30天左右;当温度为23~28℃时,各虫态历期分别为卵期约2.5天、幼虫期约5.2天、蛹期约6.8天,共计14天左右。成虫寿命一般为7~20天,气温高时为4~10天。

豌豆潜叶蝇在浙江以春季3月下旬至5月上旬危害猖獗,尤以油菜和豌豆受害最重。豌豆受害后,影响豆荚饱满和籽粒品质及产量。一般植株基部的叶片受害重。一片叶上的虫数多时,虫道彼此串通,遍及全叶,致使叶片枯黄脱落。在田间常与美洲斑潜蝇混合发生。

防治要点

①农业防治。及时处理残株余叶,压低虫口。早春此虫大量发生前,清除田间及田边杂草。摘除老黄脚叶,可降低田间虫口密度。②采用黄板诱杀。利用成虫的趋黄性,在成虫始盛期至盛末期,每亩置15~20个诱杀点,每点放置1张诱蝇黄板诱杀成虫,每隔3~4天更换1次。③药剂防治。在3~5月间,嫩叶上初见白色细小的线状虫道时,适时用药防治。防治药剂参照“美洲斑潜蝇”。

豌豆潜叶蝇的蛹

豌豆潜叶蝇的幼虫及其虫道

豌豆潜叶蝇田间危害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