甜菜夜蛾

来源:百科故事网 时间:2021-06-20 属于: 豆类蔬菜病虫原色图谱
【学名】:Spodoptera exigua Hübner

【别名】:贪夜蛾、菜褐夜蛾、玉米夜蛾

【介绍】:

甜菜夜蛾属鳞翅目夜蛾科,异名为Laphygma exigua Hübner,是一种间歇性暴发的暴食性、杂食性害虫。寄主范围广,主要危害十字花科、豆科、茄科、葫芦科、百合科及西瓜、棉花等多种作物及其他植物170余种。全国各地均有分布,以华北、华南、长江流域等地区及.....等省危害严重。

形态特征

成虫:体长8~10毫米,翅展19~25毫米,体灰褐色,少数为深灰褐色。前翅内横线、亚外缘线均为灰白色,亚外缘线较细,外缘有1列黑色的三角斑,中央近前缘外方有肾形纹1条,内方有环形纹1条,肾形纹约为环形纹的1.5~2倍,土红色,基部有两条黑色波浪形的外斜线。后翅灰白色略带粉红,翅缘灰褐色,翅脉有黑褐色线条。

卵:块产,圆馒头形,表面有放射状隆起线,直径0.2~0.3毫米,白色。卵块可有1~3层卵重叠,表面覆有雌蛾产卵时遗留的绒毛,不能直接看到卵粒。

幼虫:共5龄。老熟幼虫体长约22毫米,体色多变,有绿色、暗绿色、黄褐色、褐色、黑褐色等,多为绿色或暗绿色。不同体色的幼虫胴部有不同颜色的背线,也有无背线的。气门下线有明显的黄白色纵带,有时带粉红色。纵带的末端直达腹末,不弯到臀足(若弯到臀足上即为甘蓝夜蛾)。每体节的气门后上方各有1个明显的白点,以体色为绿色的幼虫最明显。

蛹:长8~12毫米,宽2.5~4毫米,黄褐色。中胸气门深褐色,位于前胸后缘,从腹面正视可清楚看到中胸气门显著外突。臀棘上及臀棘腹面基部各有刚毛两根,前者长度为后者的1.5~2倍。

发生特点

该虫在华北地区年发生3~4代,长江中下游地区年发生5~6代,世代重叠严重。以蛹在地表下7~10厘米的土壤中滞育越冬,华南地区则无越冬现象。浙江地区常年第1代发生期为6月中下旬,第2代为7月上中旬,第3代为8月上旬至下旬,第4代为9月中下旬,第5代为10月中下旬,第6代为10月下旬至11月下旬,多为不完全世代。

成虫昼伏夜出,有趋光性,趋化性较弱。黄昏至上半夜是成虫活动、取食、产卵的高峰期。卵多产于叶背或叶面,平均每只雌蛾可产卵4~5块,每块有卵8~100粒不等。初孵幼虫在卵块附近群集取食叶肉,仅留下叶片的表皮,产生不规则形的透明白斑。2、3龄以后幼虫开始分散危害或转移危害。4龄后进入暴食期,食量占总食量的90%左右,可将叶片吃成孔洞或缺刻,严重时仅剩叶脉和叶柄,还可钻食危害豆荚,造成豆荚腐烂和脱落。4~5龄幼虫昼伏夜出,但阴雨天白天也有少量幼虫爬上植物取食。幼虫具假死性,虫口密度大时会自相残杀。老熟幼虫钻入表土内化蛹,深度约0.5~3厘米,也可在植株基部隐蔽处化蛹。

甜菜夜蛾属喜温性害虫,发生危害最适环境条件为温度25~35℃,相对湿度80%~95%,土壤含水量20%~30%。卵、幼虫、蛹的发育起点温度分别为10.9℃、10.9℃和12.2℃,有效积温分别为42.5度·日、243.3度·日和105.7度·日。在高温低湿的条件下,发育进度加快。各虫态耐高温能力强,在43.3℃下4小时,对幼虫发育无明显影响。同时,对低温也有一定的忍耐力,蛹在-12℃下数日仍不死亡。各地一般7~9月是危害盛期,浙江及长江中下游地区盛发期在8~9月。夏季连续高温、干旱,在天敌减少的情况下,经济作物种植类型复杂的地区,常易引发该虫大暴发。成虫产卵盛期如遇雷阵雨,可减轻此虫危害。

防治要点

参照“斜纹夜蛾”的防治要点。

甜菜夜蛾的幼虫

甜菜夜蛾的卵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