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豆病毒病

来源:百科故事网 时间:2021-06-20 属于: 豆类蔬菜病虫原色图谱
【介绍】:

大豆病毒病又称大豆花叶病,是大豆的主要病害之一。发病植株矮化,结荚减少,百粒重下降,一般年份减产15%左右,重发年份减产达50%以上。

危害症状

大豆病毒病多表现为系统性症状,在整个生育期都能发病,叶片、花器、豆荚均可受害。幼苗受害,植株矮缩,新生叶片偏小、皱缩甚至死亡。叶片受害常表现为4种类型:①轻花叶型。叶片生长基本正常,通常后期病株或抗病品种的上部叶片出现淡黄绿相间的斑纹,对光观察尤为明显;②重花叶型。出现黄绿相间斑纹且皱缩严重,叶脉变褐弯曲,叶肉泡状突起,叶缘下卷,后期叶脉坏死,植株明显矮化;③皱缩花叶型。症状介于轻、重花叶型之间,病叶出现黄绿相间花叶,沿叶脉呈泡状突起,叶片皱缩不齐;④黄斑型。轻花叶型与皱缩花叶型混生,出现黄斑坏死。此外,此病还可引起花器畸形,花芽萎蔫不结实或呈黑褐色枯死,使结荚数减少,豆荚短小畸形,出现褐色坏死条纹,籽粒出现斑纹,色泽多变,多为褐色或浅褐色。

发生特点

此病主要是由大豆花叶病毒(soybean mosaic virus,简称SMV)、黄瓜花叶病毒(cucumber mosaic virus,简称CMV)和苜蓿花叶病毒(alfalfa mosaic virus,简称AMV)等3种病毒中的一种单独侵染或两种及两种以上复合侵染引起。田间所表现的症状往往是混合症状。病毒主要吸附在豆类作物的种子上越冬,也可在越冬豆科作物上或随病株残余组织遗留在田间越冬。播种带毒种子,出苗后即可发病;生长期主要通过蚜虫传毒,也可通过植株间汁液接触及农事操作传播至寄主植物上,从寄主伤口侵入,进行初侵染和多次再侵染。

病毒喜高温、干旱的环境,其发育的温度范围为15~38℃,最适宜发病的气候条件为温度20~35℃,相对湿度80%以下。遇持续高温干旱天气或蚜虫虫害大量发生时,易使病害发生与流行。年度间春、秋季气温偏高、少雨、蚜虫发生量大的年份发病重。栽培管理粗放、农事操作不注意防止传毒、多年连作、地势低洼、缺肥、缺水、氮肥施用过多的田块发病重。

防治要点

①及时治蚜。及时防治好蚜虫,药剂可选用10%施可净可湿性粉剂1000~1500倍液,或20%苦参碱可湿性粉剂1500倍液。②选用抗病品种,播种无病种子,播前对种子进行消毒处理。③培育无病适龄壮苗。无病株采种,无病土育苗,适期播种。育苗阶段注意及时防治蚜虫,有条件的采用防虫网覆盖育苗或用银灰色遮阳网育苗避蚜防病。④加强管理。发病初期应及时拔除病株并在田外销毁,清理田边杂草,减少病毒来源。合理密植,土壤施足腐熟有机肥,增施磷、钾肥,使土层疏松肥沃,促进植株健壮生长,减轻病害。收获后及时清除病残体,深翻土壤,加速病残体的腐烂分解。⑤药剂防治。在发病初期开始喷药防治,每隔7~10天喷1次,连续防治2~3次,具体视病情发展而定。药剂可选用2%菌克毒克水剂200~250倍液,或20%康润1号可湿性粉剂500倍液,或1.5%植病灵乳剂800倍液等,进行喷雾防治。

叶脉变褐弯曲,叶肉泡状突起

发病植株的上部叶片褪绿,叶形缩小,出现黄绿相间的花叶

染病植株的萎缩症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