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丹溪的故事:修筑蜀墅塘堤

来源:百科故事网 时间:2020-11-27 属于:朱震亨
  •   义乌县南20千米有一口大水塘,名叫蜀墅塘。水塘的大小按成人步计量约周长3 600步。成人一步大概0.8米,折算起来蜀墅塘的周长约为2 880 米。可以想象水塘有近3个标准跑道的田径场地那么大。那是一片不小的水域。塘的东西北三面都是起伏的山丘,朱丹溪家所居住的赤岸镇依傍着蜀山,蜀山即属于 这片山丘。山上泉水往下流成小溪,小溪涓涓汇入蜀墅塘,泉溪计72处之多。河塘之水由南蜿蜒远去。

      俗话说:儿离不开水,其实人也离不开水。河塘周边世代居住的农民凭山作堤,拦水灌田,借此生息繁衍。蜀墅塘的水养育着岸边的人们,人们离不开这蜀墅塘。

      然而水具有双重性。它带给自然界生机,风调雨顺的年景,它就像母亲一样温和,滋润禾苗,哺育生灵。它有时带给大地厄运。大涝之年,洪水肆虐,就像发怒的狂狮,毁坏庄稼,侵吞性命。蜀墅塘周边的人们享受到了它丰年的赐予;同时饱受了灾年的劫难。

       至正四年(1341)夏,连日的大暴雨,山洪暴发,河塘水位猛涨,堤坝冲垮,稻田被淹,房屋倒塌,当年农民颗粒无收。水灾给人们带来数不尽的痛苦,许多 人没饭吃,无房住。忍饥挨饿,颠沛流离,疾病流行。朱丹溪怜悯农民的疾苦,将蜀墅塘灾区百姓的悲惨境况写成报告,上呈义乌县府。知县(即县长)责令下属办 理此事,并命双林巡检张某亲临蜀墅塘了解实情。

      就在巡检到来之际,朱丹溪召集那一片的农民,丈量自种的土地。与大家共同谋划:根据田地的大小派出劳役,兴建水利,重新修筑蜀墅塘堤坝。农民们看朱震享真心为大家图谋利益,皆欣然从之。在他的发起之下向巡检倡议此事者达千人之众,并得到县府的准允与支持。

      朱丹溪不辞辛劳,参与堤坝的设计和筹建。大家集思广益,齐心协力,经过3个月的施工,河塘工程告竣,丹溪才如释重负。方圆400公顷水田自此不愁旱季无水灌溉,亦无涝年水淹田毁之忧。

      堤坝外形壮观,西垂面凿石砌成斗门,视不同年份水之溢干时蓄时泄。斗门,实际上相当于现代所说的闸门。斗门之上架有杠杆以便开合。堤中尚修3个排列有序的坚石洞穴以助蓄水泄水,从而保证水于百姓有利而无害。

       堤坝修筑告成,朱丹溪在家乡父老的心中也筑起了一座丰碑。为了表示对朱丹溪的无私奉献的高度赞赏,族中老人朱仁杰等联合邀请出自金华的当时大文豪宋濂撰 文以表纪念,使朱丹溪的义不因岁月长久而淡忘。这就是宋濂文集中"蜀墅塘记"的由来。今天人们重新读起它,仍然禁不住为朱丹溪的高尚品德怦然心动。我们这 个时代仍然需要奉献精神,朱丹溪留给后人的宝贵财富可见其不仅仅在于医学方面的成果。

      朱丹溪在义乌百姓眼里既医术高超,更兼德高望 重。宋濂"故丹溪先生朱公石表辞"中的一句话给我们提示:"县令长或问狱得失,先生必尽心为之开导。"此话意为:"判断纠纷案件,县长有时还请教朱丹溪的 意见,朱丹溪每每以仁爱之心来劝导人们。县令为什么会如此重视朱丹溪的意见呢,实乃民望所归。"

      东阳郭氏父子三人仗着人多欺凌弱小者,辱虐殴打一男子几乎毙命,且逼那人吞针至腹。此案义乌县衙府受理,衙府视其情节严重,行径恶劣,欲断郭家儿子与父亲死刑。

      官吏请教朱丹溪对此案有何见解。朱丹溪坦诚地说:"根据郭氏犯罪行为,属故意杀人。杀人者当偿命,所以郭父判极刑毫无疑义。但郭家之子系听从父亲指令,宜酌情减轻刑罚。若二人皆杀之,则有些过重了。"

      县令觉得朱丹溪言之合情合理,采纳了他的建议。严惩行恶的罪犯以平民愤,也体现了执法者公正允安。人命关天,审慎从事,量罪制裁,而不是简单贸然下结论,从而避免一起判刑过重的冤案发生。

      还有一例民事纠纷案,在朱丹溪协调下得到妥善解决。

      张甲在小路上行走,恰巧李乙肩挑器物从此经过,尖锐的器物差点扎中张甲的眼睛。张甲一时冲动,挥舞拳头大打出手。李乙肩荷重物,躲闪不及,张甲一拳击中李乙的耳朵要害部位,随着一声惨叫,李乙应声倒下,再也没有起来。

      张甲、李乙二人皆属贫穷人家,张甲上有逾90岁的老母亲。朱丹溪十分同情两家的遭遇,对当事二人深表惋惜。他瞻前思后考虑半天,提出了一个较为周全的处理办法。

      他对县衙府使者说:"赦免张甲的罪行等于废除刑律,法理不容。依法追究的话,张甲伤害一条人命,本该偿命伏法。然而90岁老母以后无人抚养,亦即断了老人的活路。李乙暴尸路旁,谁来收拾?不如判处张甲为李乙料理后事,让他回家安顿老人,再来监狱服刑,免他一死。"

      使者心存疑虑,说:"张甲若趁此机会逃跑,咱们可就无可奈何呀!"

      朱丹溪回答:"以张甲的人品,只要我们以诚相待,他必定接受监禁。"

      使者带着朱丹溪的意见回到县府。县府按照朱丹溪的意见判处张甲。张甲果然感恩,自觉伏法。

      朱丹溪一贯以为百姓解难为己任,不计较得失。当地的一些官吏摄于朱丹溪在民众中间的崇高威望,对他的话也不得不听。

       一个县官迷信鬼神,灾荒年头打算修造岱宗祠,准备向百姓摊派集资。县官惧怕朱丹溪抵制,遂来试探他。县官先声夺人,企图以恐吓威胁迫使朱丹溪不起来反 对,他打着岳神的旗号要挟说:"人的生命都掌握在岳神的手里,我现在要为它建造一座宫殿,谁敢违抗此令?"言下之意:神命大似天,你还敢违逆?

      他从容回答:"我是一个医生,已受命于天挽救病人的生命,还有什么必要求拜泥塑偶像呢?"

      接着,朱丹溪话锋一变,转向县官:"岳神本无知,倘使它能懂得人间甘苦的话,值此庄稼歉收的岁月,民众食糠都不够填饱肚子,最好的祭神办法,就是赈灾济民。"

      县官闻得朱丹溪一番铿锵有力之言,张口结舌,说不出话来,修祠庙一事只好作罢了。

      义乌县大夫一次借下乡劝耕之机想搜刮民财,大捞一把。劝耕即督查官田耕种情况。实际上官吏下乡只是打着这个幌子来中饱私囊。朱丹溪得知这个消息后,担心县大夫进村,乡亲得罪不起官吏,还得违心赠送财物给他。于是顾不上更衣修容,急忙赶往大路旁截迎县大夫。

      县大夫看见他有点儿奇怪地问:"先生在此等候,有何要事?"

      朱丹溪回答:"大夫下乡来督查工作,为民理应以礼相迎。"

      县大夫又说:"劝耕之事妥乎?"

      朱丹溪机智应答:"私人的田地不用烦劳官府来劝。但是公田现在都长满了青草。"当时由于官田收缴赋税特别重,很多地方种户都弃田不种,逃往他乡了。朱丹溪以此为理由搪塞这位贪婪的县大夫。

      贪官一听,觉得进村没什么油水可捞,也不再提劝耕之事,与朱丹溪寒暄几句,转身打道回府。

      朱丹溪就是这样一次次出面维护平民百姓的利益。一生不追求富贵奢侈,甘居淡泊。平时穿的是粗布宽衣,能遮体御寒就行,常吃的是粗茶淡饭,取其裏腹不饥则可。他身为百姓的良医,因此也受到百姓的拥戴。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