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丹溪的故事:欲攻先补

来源:百科故事网 时间:2020-11-27 属于:朱震亨

  •    元统岁癸酉(1333),朱丹溪客居金华。那年他的好友叶仪在秋八月患痢疾。患痢疾的人肚子痛得很厉害,反复发作,病情严重者高热不退,甚至危及生 命。叶仪就是这样,自患病一直未进食,精神困惫,不能起床。但是肚子痛一发作,肛门坠胀,就要大便。如此来回折腾几番后,再无气力爬起来坐便桶。出于无 奈,他在草席、床板中间凿了一大窟窿,躺在床上听任其往下泻。

      朱丹溪看过他的病,开了汤药,嘱他照方服下。

      可是服了药后病情却一天天地加重了。周围的朋友哗然,纷纷在背地里议论,朱丹溪是颇有名望的大医生,怎的一个痢疾病人就难倒他了。看来叶仪凶多吉少啊!

      朱丹溪耳闻朋友之间的猜疑,没有去刻意地解释,依然像往常一样,该干什么还干什么。

      过了10天,叶仪的病情更为严重,咽喉间痰声辘辘,堵得发不出声音,说话细似蚊蝇。他躺在床上日夜呻吟,暗自思忖:朱丹溪身手不凡,我若服他的药病情也无起色的话,恐怕请别的医生就更回天无术。既然病已至此,还是准备准备后事吧。

      叶仪心情沉重地将两个儿子唤到面前,有气无力地与他们诀别。两个孩子一听父亲说起这些,悲伤难忍,禁不住抱头痛哭。哭声传出屋外,街上的人们心里想:叶仪可能命归黄泉了。

      当天晚上,有人跑到朱丹溪的住处,将此消息报告于他。朱丹溪静心听完来人的叙述,未出惊异之色,只是对来人言:"此必定传自道听途说。"未予理睬。

       第二天天明,朱丹溪来到叶仪的家里,证实自己的猜测完全正确:叶仪没有死。遂亲自熬好汤药,喂叶仪服下。药一下咽,叶仪顿觉从嘴苦至肚里。那一天他大便 了两次,排出不少污秽之物,恶臭逼人。至夜里,热度开始降退,浑身稍感轻松。一天后进少许稀粥,至此逐见好转,渐渐痊愈。

      事情过后朋友们问起他为何当时镇定自若,胸有成竹,其中可有奥妙?

      朱丹溪这才一一道出原委:

       叶仪平素中气虚弱,伤于饮食而致病。治疗本该先祛昔日积结实邪,但他病体实在太虚,不先行补剂,无以祛除病邪。故首先用了10余帖调补之方。病邪在身, 施用补法,无疑会使某些病症暂时加重。但如果直接妄攻,叶仪身体承受不了,必引出凶险后果。你们看,10天后我用承气汤(中药方名)荡涤除积,药下即应, 一旦霍然矣。

      叶仪也受学于白云先生(即许谦),与朱丹溪系旧时同窗,两人彼此交往数十年,了解不可谓不深。因着这个缘故,叶仪对朱丹溪笃信不疑,他没有在症状加重时改弦更辙,另谋他医,使得朱丹溪得以自始至终贯彻他的治疗法则,取得最后的好效果。这也是叶仪病愈的一个重要因素。

      朱丹溪接着向朋友们谈起过去罗知悌治疗一僧人的故事,朱丹溪对待叶仪之病就是仿效老师的做法。

       曾经有一位四川的僧人出家来到杭州,游历7年。母亲孤身一人留在家乡。那时交通状况与现在无法比拟,陆地上最快者莫过于骑,江河里行船仅仅靠木头作 桨。僧人长时间未得家乡的信息,不知母亲情况如何。思念亲人,欲归故里又无盘缠,于是朝夕向西遥望,终日以泪洗面。如此过去一段时间后,僧人由于心情过度 忧郁,寝食不安,陷入病境。形体消瘦,神倦身软,脸色蜡黄。

      寺庙长者请来罗知悌为僧人医治。罗知悌了解了发病原由,又细心检查了好一 阵。便与僧人促膝攀谈,好言相劝。安抚他:此病无甚要紧,只需休息调养,待病愈我送你十锭银作路费。当然我不要你回报,只想帮助你,解除你的困难。之后, 罗知悌告诉长者,僧人体虚宜以食滋补方能恢复。过半月他再来看看情况如何。

      罗知悌走了,长者却在心里嘀咕:罗先生大名鼎鼎,今日见其 治病,竟没有开药方,难道单吃滋补品就能医好这病?尽管这样,他还是遵照罗知悌的吩咐,给僧人开小灶,补养身体。10余天很快过去了,僧人身体真的有所改 观。原来他接受了罗知悌的开导,明白自己并未得什么大病,且归期有望,心情自然轻松愉快。加之吃了不少滋补食物,故情形转变。

      罗知悌如期再来,见僧人身体状况尚好,便开了3服攻下之药,令他一日服下。僧人服了药汤,连连排出淤血痰积,病根由此铲除。调理半月,身体完全康复,如愿回蜀。

      朱丹溪给大家讲完这个故事,又补充说道:"罗先生治疗蜀僧之病,采用的是先补后攻的疗法。叶仪与蜀僧病情存在类同之处。所以使叶仪起死回生,其实得益于先师的启迪。"

       朱丹溪是一位善于学习,勤于思考的学者。通过上述病案,他体会到,攻击之法,必其人充实,禀质本壮,乃可行也,否则邪去而正气伤,小病必重,重病必死。 朱丹溪一生用攻法治愈了无数病人,可谓精谙此道。他倡导"攻击宜详审"的理论观点,主张根据病人实情,掌握时机,适时适度,或攻补兼施,或先攻后补,或先 补后攻。祛除病邪而无伤正之虞。

      金元时期在北方有一位医学成就突出的医家代表张从正(前已述及)。他对医学的最大贡献在于:对汗、吐、下三法的运用具有独到见解。后世医家因他擅用此三法尊他为攻邪学派的开山之祖。朱丹溪的老师罗知悌在北方滞留期间曾研究过他的学术思想,罗氏将其心得传授朱丹溪。

      汗法:即用发汗的方药,使病人发汗令病邪随汗而出。我们常常有这样的体会:感冒之后,尽管高热、浑身发烫,但全身一点儿汗也没有,吃了感冒退热药之后,会出一身大汗。这时高热退下来,其他症状也随之缓解。其实这就是汗法治病最普通最常见的一种。

       吐法:顾名思义,即用药物催促病人呕吐,以此治疗疾病。举一个浅显的例子:有人吃了过量的食物,胃部突然地膨胀,饱撑难耐,此时拿一根筷子压迫一下舌 根,就会产生催吐作用,将多余的食物呕吐出来,使胃肠得到保护不至于损伤。这是一般的生活常识,此处催吐用的是筷子。如病症须用,可用药物催吐。倒仓法, 就是指吐法。

      下法,即用药物人为地使病人泻泄,排出污物,治疗疾病。如上火的食物吃多了,食积蕴热,易导致便秘,几天或者更长时间不大便即出现疾病,此时用一些泻火通便之药,就可解除病症。

      汗、吐、下三法借助药物的作用把体内的病邪攻逐出体外,它们是治疗疾病的快捷方法。然而此三法有一个共同的缺点,使用不当,很容易损坏人体,耗伤正气,重者足以致命。

       朱丹溪在长期的医疗实践中深深地领会了汗、吐、下三法的优劣双重性。他吸取张从正应用汗、吐、下三法的长处。在具体处方用药时谨慎从事、避免孟浪。可谓 取其长而补其短。朱丹溪"攻击宜详审论"是在张从正汗、吐、下三法基础上提出来的,但较张从正更进一步,更为完善。张从正是金元时期影响甚大的著名医家, 朱丹溪的学术成就超出了他。分析两位医家,我们可以得到某些启示:科学家的成功,无一不是在前人的基础上推陈出新。敢于超越前人,敢于创新,社会才能进 步。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