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heuermann病

来源:百科故事网 时间:2021-06-15 属于: 骨科疾病诊断标准

Scheuermann病,又称青少年驼背,以中胸段椎体楔形变为特点,是一种最常见的引起青少年结构性后凸畸形的疾病,由丹麦医生Holger Scheuermann于1920年首先描述。

(一)流行病学

文献报道,Scheuermann病在普通人群中的发病率为0.4%~8.0%,Scheuermann病易发于12~18岁青少年,男女比例相等。也有报道Scheuermann病多见于男性,约占88%。其他报道有男女比例为2∶1,也有报道为3∶1或4∶1。但Bradford等的报道中,女性较多,男女比例则为1∶2。一般认为,Scheuermann病的发病没有性别差异。

(二)病因

Scheuermann病的病因至今仍不清楚。早期Scheuermann本人认为,本病与椎体的环形骨骺缺血坏死有关。但以后的研究发现,骺环与脊柱生长的骺板无关,骺环缺血坏死不影响椎体的垂直生长,也不会导致椎体产生楔形改变,使胸椎后凸增加进而出现畸形。而且,可以见到Scheuermann病在10岁以内患者身上出现,甚至发生在骺环出现以前的患者。后来的病理学研究证实,显微镜下的确未观察到Scheuermann病患者的椎体骺环有缺血坏死征象存在。

(三)生理病理

Scheuermann病或青年性驼背,常见于青少年,多见于生理后突明显而负重较大的下部胸椎,特别是T,并常同时累及几个椎体,许多学者认为,本病系椎间盘软骨板损伤,髓核穿过软骨板薄弱处而进入椎体松质骨中形成“软骨疝”或schmorl结节。由于胸段髓核偏前,患椎椎体多发生楔形变,而椎体髓核的改变则是继发的,最后髓核与椎体发生骨性融合。患者胸椎生理后凸加大,X线表现椎体前部之上下缘变薄,呈局限性凹陷或阶梯状变形,椎间隙正常或前部加宽。

(四)临床表现

Scheuermann病常于青春期前后出现,并逐渐发展为胸段或胸腰段驼背畸形。此时患者的父母往往将它与不良的姿势混淆。除畸形外,还可以有胸背部和下腰部的疼痛,有时疼痛会比较明显,可以因为站立、久坐或运动而加重。临床上常常看到,青少年患者大多因为畸形所导致的姿势问题来就医,而成年患者明显不同,绝大部分(96%)是因为不能缓解甚至持续加重的疼痛症状。因为累及多个椎体,所以早期很少有脊髓功能损害的表现,但如果后凸畸形加重,再并发椎间盘突出就可能出现脊髓受压的症状。Bhoirai等报道3例患者,并发胸椎间盘突出,患者有背痛以及肋间痛、进行性肢体僵硬、步态异常以及排尿功能障碍等神经症状。当畸形严重时,患者也可以出现心肺功能受限,并可能危及生命。

(五)诊断标准

通过临床查体可以大致诊断本病,但最终需要放射学确诊。本病在影像学上有特征性表现。1964年Sorenson首先提出X线影像学诊断标准:胸段脊柱至少3个相邻椎体有5°或5°以上楔形改变。椎体的楔形变是Scheuermann病的基本特点,还可以有其他一些特征,如椎间隙变窄、Schmorl结节、椎体终板变窄、不规则或扁平,顶椎前后径增长。平片上除了胸椎过度后凸外,也可以发现有不同程度的腰椎过度前凸以及颈椎前凸减少,头部相对于躯干向前突出。原因主要是矢状面上的代偿造成。也有一部分患者出现颈椎前凸增加,原因是胸椎后凸加重,为保持双目前视状态,颈椎出现代偿增加。

X线影像学上,Scheuermann病主要表现2种类型的曲度改变,一种为胸段后凸,另一种则为胸腰段后凸。文献认为,胸段后凸畸形常见,涉及T、T~T或L节段,顶椎常位于T至T。胸腰段的后凸畸形相对较少,常涉及T、T~L、L节段,顶椎常位于胸腰交界附近。但Weiss等报道351例患者中,发生在胸段的198例,在胸腰段的153例,比例大致相当。

(六)诊断鉴别诊断

应与姿势性圆背畸形相鉴别。该病特点为胸椎后凸轻度增加,临床检查活动度好,易通过俯卧过伸试验矫正。X线片示椎体轮廓正常,无楔形变,后凸较Scheuermann病平缓,很少超过60°;畸形很少呈进行性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