类脂质沉积症

来源:百科故事网 时间:2021-06-04 属于: 血液内科疾病诊断标准

(一)葡糖脑苷脂病

1.概述 葡糖脑苷脂病,即戈谢病(Gaucher disease),系由于β—葡糖脑苷脂酶活力显著降低,引起类脂质代谢紊乱,导致葡糖脑苷脂在单核—巨噬细胞内大量蓄积所致,是一种家族性糖脂代谢病,为染色体隐性遗传,以犹太人多见。

2.诊断要点

(1)临床表现

1)急性型(Ⅱ型):多在1岁内起病,迅速进行性贫血,伴肝脾肿大和神经系统症状。

2)慢性型(Ⅰ型):又称成人型,病程较缓慢,贫血和脾肿大,肝肿大,皮肤呈棕黄色斑,可有骨与关节疼痛,双眼球结膜可出现对称性棕黄楔形斑块。

3)亚急性型(Ⅲ型):又称幼年型,病情进展介于上两型之间。神经系统表现常见。

(2)实验室检查

1)血常规:轻度至中度正细胞正色素性贫血,血小板减少,淋巴细胞相对增多。

2)骨髓象或淋巴结、肝脾活检:找到戈谢细胞是诊断的主要依据。

3)X线检查:长骨髓腔增宽,骨质疏松,股骨远端膨大,肺部可见浸润性病变。

4)白细胞或皮肤纤维母细胞培养:测定β—葡糖脑苷脂酶活性显著低下<20%。

5)血浆壳丙糖酶活性增高。

3.诊断标准

(1)国内诊断标准及分型

1)临床分型

①Ⅰ型(慢性型):起病隐匿,病程缓慢,以贫血和脾肿大为早期症状,随着病情进展,可见肝、脾肿大,皮肤呈现棕黄色斑,并可有骨与关节疼痛,双眼球结膜可出现对称性棕黄色楔形斑块,先见于鼻侧,后见于颞侧。

②Ⅱ(急性型):多在1岁以内起病,病情进展迅速,贫血和肝脾肿大。主要有神经系统症状,如意识丧失、角弓反张、四肢肌张力增强,进而出现牙关紧闭,吞咽困难等,亦可有惊厥。病情严重时可有咳嗽,甚至呼吸因难。

③Ⅲ型(亚急性型):起病缓慢,进行性肝脾肿大伴轻至中度贫血。多在10岁左右出现癫痫样发作,脑电图广泛异常。病情继续进展,见四肢僵直,语言障碍。

2)X线检查:长骨髓腔增宽,普遍有骨质疏松,股骨远端膨大,如烧瓶样,并可见股骨颈骨折。肿部可见浸润性病变。

3)血常规和骨髓象:末梢血象多为轻至中度正细胞正色素性贫血,血小板轻度减少,淋巴细胞相对增加。骨髓涂片中找到戈谢细胞体大,直径20~80μm,多呈卵圆形,含有一或数个偏心胞核,核染色质粗糙,胞浆量多,无空泡,呈淡蓝色,充满交织成网状或洋葱皮样的条纹结构。糖原和酸性磷酸酶染色呈强阳性。电镜检查可见胞浆中有特异性的管状的脑苷脂包涵体。

4)Β—葡糖脑苷脂酶活性的测定:Ⅰ型患儿酶的活力相当于正常人12%~45%;Ⅱ型酶活性极低,几乎测不出;Ⅲ型则相当于正常人的13%~20%。酶活性的测定最好同时与患儿的双亲一起检测更有意义。

凡临床有贫血伴有肝脾肿大者,骨髓涂片或肝、脾或淋巴结活检中找到较多戈谢细胞可做出本病的诊断。在有条件的单位,测定β—葡糖脑苷脂酶的活性,应注意排除白血病、多发性骨髓瘤、地中海贫血、先天性红细胞发育不良贫血或获得免疫缺陷综合征等引起的假戈谢细胞疾病。

(2)国外诊断标准:除了贫血、肝脾肿大、出现戈谢细胞外,主要强调白细胞或皮肤纤维母细胞培养测定β—葡糖脑苷脂酶活性,后者对诊断更有意义,并可检出杂合子基因携带者。

(3)有关诊断标准:除了测定白细胞或皮肤纤维细胞内β—葡糖脑苷脂酶活性对诊断有决定意义,近年又提出血浆壳丙糖酶(chitotriosidase)活性增高具有更强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国外还用QCSI(quantitative chemical—shift timaging)测试骨髓腔内脂质贮积的状况和严重程度,并可以此监测酶替代疗法疗效的观察。

(二)神经鞘磷脂病

1.概述 神经鞘磷脂病又称尼曼—皮克病由于组织中神经鞘磷脂酶显著减少,致单核—巨噬细胞系统和其他组织的细胞中神经鞘磷脂积聚。本病为常染色体隐性遗传。

2.诊断要点

(1)临床表现

1)A型(急性神经型):出生后1年内起病,肝脾肿大、智力减退、运动功能渐消失、皮肤呈蜡黄色、失明、耳聋、贫血、消瘦。

2)B型(慢性非神经型):起病较缓慢,肝脾肿大明显,智力正常,无神经症状。

3)C型(慢性神经型):神经系统症状多在3~7岁后出现,症状较A型轻。

4)D型(Nova scotia型):2~4岁发病,有黄疸、肝脾肿大和神经症状。

5)E型(成人非神经型):不同程度肝脾肿大,眼底有樱桃红斑。

(2)实验室检查

1)贫血或白细胞和血小板减少,单细胞和淋巴细胞胞浆中出现空泡。

2)骨髓象或肝脾、淋巴组织中找到充满脂质的泡沫细胞,酸性磷酸酶阴性或弱阳性。

3)皮肤纤维母细胞培养神经鞘磷脂酶活性减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