遗传性出血性毛细血管扩张症

来源:百科故事网 时间:2021-06-04 属于: 血液内科疾病诊断标准

(一)概述

遗传性出血性毛细血管扩张症(hereditary hemorrhagic telangiectasia,HHT)是一种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性疾病,其特征为皮肤、黏膜多部位的毛细血管扩张性损害,引起鼻出血和其他部位出血。

(二)流行病学

在西方国家,HHT的发病率估计为1/50000。

(三)病因和发病机理

HHT系常染色体显性遗传,与HHT发病相关的基因(OWR1)定位在染色体9q,现命名为endoglin基因。Endoglin是一种整合膜糖蛋白,在动脉、静脉和毛细血管内皮细胞表面表达,功能上作为转化生长因子—β(TGF—β)的结合蛋白。另一种与HHT血管畸形发生相关的基因——OWR2,定位于染色体12q,该基因的蛋白表达产物为TGF—β的另一种形式的受体。

HHT的发病机理仍不十分明确,超微结构分析显示皮肤型HHT损伤最早的形态异常是毛细血管后微静脉扩张。由于微静脉扩张变得扭曲,并通过毛细血管部分与动脉连通,最终毛细血管部分消失,直接的动静脉“交通”形成。该病的出血表现与固有的血管机械性脆性增加有关。

(四)诊断标准

(1)肉眼或经内镜见皮肤、黏膜多处鲜红或暗红色毛细血管扩张灶,直径为1~3mm,扁平呈成簇的细点状、结节状或血管瘤样,边界清晰,重压退色,表面无角化。如用毛细血管镜或裂隙镜可见表皮内或黏膜下有扭曲扩张的小血管团或小血管袢。毛细血管扩张灶的分布为离心性的,多见于脸、唇、舌、耳、鼻黏膜、手脚掌。

(2)内脏如肺、脾、脑、肾及视网膜等处经血管造影、X线摄片、断层摄影或B型超声波等方法发现成簇毛细血管扩张或多处微小血管瘤病变。

具备第(1)或第(2)项者可诊断。

(五)临床表现

主要表现为反复自发性出血或轻度创伤后出血,以鼻出血为最常见和最早期的表现。出现毛细血管扩张的最常见浅表部位是鼻黏膜,其余的有唇、口腔黏膜、舌及面部、手足等皮肤。最常见受累的脏器为胃肠道,也可累及肝、肺、中枢神经和泌尿系统。体格检查应注意有无毛细血管扩张,典型的毛细血管扩张通常较少,直径1~3mm,扁平状,红色或紫红色,压之褪色,境界分明。在皮肤较薄处(如阴囊)病灶可稍隆起,但局部表现无过度角化。实验室检查血小板计数正常,出血时间大多正常,部分患者出血时间延长、束臂试验阳性。长期反复失血可有不同程度的低色素性贫血。

(六)鉴别诊断

本病需与CREST综合征、共济失调性毛细血管扩张症、血管扩张性疣、肝病合并蜘蛛痣和出血倾向等,也可引起毛细血管扩张的疾病相鉴别。应常规排除先天性血小板或凝血因子异常的可能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