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物性胰腺炎

来源:百科故事网 时间:2021-06-10 属于: 消化内科疾病诊断标准

药物性胰腺炎是指在治疗量药物治疗过程中,胰腺由于药物的毒性损害或对药物发生变态反应所致的疾病。药物性胰腺炎系一组医源性疾病,随着化学药品的广泛使用,其发病率逐渐升高,应引起临床医师重视。

目前已证实可能引起急性胰腺炎的药物有如下几类。

1.抗生素药物 如甲硝唑、红霉素、四环素、利福平、水杨酸偶氮磺胺吡啶、复方磺胺甲基异唑等。其发生机制可能为药物导致胰管阻塞,而对胰腺细胞发生压力、渗透性或代谢等改变。由其所致胰腺炎的临床症状,体征很典型,其中一些药物已经激发试验证实可引起胰腺炎。

2.抗肿瘤药物 据报道,221例胚细胞瘤患者在接受长春新碱化疗后,有2例发生急性胰腺炎,且其中1例反复发作。用6-硫唑嘌呤治疗Crohn病或溃疡性结肠炎期间亦有发生急性胰腺炎者。此外,阿糖胞苷、顺铂均有引起胰腺炎的有关报道。

3.钙剂 有报道静脉注射钙剂,全静脉营养,维生素D中毒可发生胰腺炎。临床发现,因患甲状旁腺功能亢进、恶性肿瘤、甲状腺毒血症,多发性骨髓瘤引起的高钙血症患者,其胰腺炎的发生率明显高于对照组。证实钙能增强胰蛋白酶原转化为胰蛋白酶,是使胰细胞损伤的危险因子。

4.噻嗪类药物 近年国内外有关报道,利尿剂引起急性胰腺炎的发生率为7%~14%。动物实验证明,使用大剂量氢氯噻嗪(50mg/d),连用1~6个月后经病理证实可发生轻至中度胰腺炎。利尿剂引起胰腺炎的可能机制为:①噻嗪类药物增加钙的重吸收,血钙增高可引起胰腺炎;②噻嗪类药物可致血清胆固醇和甘油三酯升高,而高脂血症是引起急性胰腺炎的常见原因;③胰腺上皮细胞对Na的吸收受抑制,使胰腺外分泌增加;④噻嗪类药物可致变态反应性血管炎,使胰腺小动脉内血栓形成。

5.免疫抑制剂 有报道113例接受硫唑嘌呤,泼尼松治疗的Crohn病患者,5例发生急性胰腺炎。另一报道发现使用硫唑嘌呤治疗者反复发生胰腺炎11例。一项动物实验发现硫唑嘌呤使胰腺增大,碳酸氢盐分泌增加。死亡患者(应用皮质醇或ACTH治疗的)尸解发现其中25%的患者伴有灶性胰腺病变及胰腺周围脂肪坏死。经动物实验证明,糖皮质类固醇所致胰腺炎的原因为胰液的黏稠性增高,在胰管系统形成干结的胰腺分泌液,高脂血症、水电解质不平衡及血管内凝血形成。

6.非甾体类抗炎药 据报道,乙酰水杨酸、5-氨基水杨酸、舒林酸、吲哚美辛、对乙酰氨基酚、布洛芬等均可引起胰腺炎。其中舒林酸经多次激发试验已证实。实验证明乙酰水杨酸可经膜胰腺分泌,使胰腺管渗透性增加引起胰腺炎发。

7.双胍类药物 苯乙双胍可引起急性胰腺炎,动物实验证明,双胍类药物可在胰腺、肝、肾等组织中聚集。目前,关于双胍类引起胰腺炎的机制所知甚少。

8.性激素类 在有关雄激素引起急性胰腺炎的9例报道中,其中有2例经激发试验证实。另2例患者组织活检显示血栓形成,胰腺坏死,其发病机制可能与雄激素引起高脂血症和血栓形成有关。临床资料表明,应用雌激素作为避孕药的妇女,其发生胰腺炎的机会多于对照组,可能与雌激素加重高脂血症有关。

9.抗胆碱酯酶类药物 以往曾有过接受胆碱酯酶治疗后发生胰腺炎的报道。动物实验证明,接触有机磷的可发生急性胰腺炎和胰腺细胞坏死。

10.H-受体阻滞剂 临床上有雷尼替丁引起胰腺炎的报道,尚未见其他类似药的有关报道。

11.其他药物 丙戊酸、卡西平、氯丙嗪、依那普利、洛伐他丁等均有引起胰腺炎的报道,有关发病机制还不明确,有待进一步探讨。

总之,临床上许多药物可诱发胰腺炎,特别是急性胰腺炎,临床医师应当警惕当某药物治疗期间出现急性胰腺炎症状、体征,血或尿淀粉酶升高,B型超声或CT检查示胰腺增大时,应考虑到是否为药物所致,一旦确认,需立即停药,禁食及支持治疗,同时应注意对原发疾病的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