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族性局灶节段性肾小球硬化

来源:百科故事网 时间:2021-06-09 属于: 肾脏内科疾病诊断标准

一、概述

家族性局灶节段性肾小球硬化(familial focal segmental glomerulosclerosis,FFSGS)是指表现为家族多发(同一家系多代患病,或同代多人患病)的肾脏病,其肾脏典型的病理表现为局灶节段性肾小球硬化(FSGS),为一种比较罕见的遗传性疾病。

其特点为大多发病年龄较早,临床可表现为大量蛋白尿或肾病综合征,常对激素治疗无效,或早或晚发展为终末期肾衰(ESRD),预后极差。20世纪40年代人们就认识了家族性肾病综合征,20世纪80年代Tejani等首次报道FFSGS是一种独特的遗传性肾脏病,20世纪90年代逐渐明确了该病的致病基因。近年国内也有FFSGS的个案报道。

二、遗传方式及发病机理

目前认为FFSGS是一种遗传性疾病,其遗传方式有AD和AR,尚未发现伴性遗传,但有些病例遗传方式不清楚,可能不符合Mendel遗传规律,与线粒体遗传有关。近年来其遗传学的研究取得了较大的进展,发现了NpHS(1q)是AR形式的FFSGS激素抵抗型肾病综合征的致病基因,ACTN(19q)和TRPC(1q)是AD形式的FFSGS的致病基因,并发现WT(11p)和CDAP(6p)基因与FFSGS的发病也有密切关系。但是,并不是所有的患者都由上述基因突变所致。国外报道,常染色体隐性遗传激素抵抗型FSGS的家系并不与1q位点(NpHS所在位点)连锁,而常染色体显性遗传型FSGS的家系也不与19q(ACTN)和11q(TRPC)位点连锁。提示很可能还有其他尚未被认识的基因与该病的发病有关,也证实了FFSGS存在遗传异质性。

目前研究发现FFSGS的发病机理包括:

1.足细胞结构分子及其相关分子的异常 由于足细胞分子基因突变而使其结构发生改变,可引起足细胞骨架改变,最终使足细胞受损,形成FSGS。足细胞相关分子(如ZO—1、Nephrin、CD2AP等)表达、结构与功能的改变也可致足细胞损伤,从而引发FSGS。

2.离子通道的异常 TRPC编码阳离子通道蛋白,其突变使Ca信号传导增强,这种增强的Ca信号可诱导肾小球细胞凋亡和破坏肾小球功能;TRPC突变还可以扩大由血管紧张素Ⅱ等配体所触发的损伤信号,从而使肾脏损害和蛋白尿出现,最终形成FSGS。

三、临床表现

FFSGS的临床特点与原发性FSGS基本相同。不同年龄、不同种族均可发病,以美籍非洲人多见,临床表现为蛋白尿(包括无症状者)、血尿、高血压、快速或缓慢进展的肾功能损害等。二者之间不同的是FFSGS男女发病比例相同,无论家庭内还是家庭间男女患病的严重程度相似,而原发性FSGS以男性多见,在绝经期前女性的严重程度较同年龄男性轻,后一现象可能与雌激素肾脏保护作用有关。

国外研究显示,AD型FFSGS的家系起病年龄较大,在成年以后发病,病情相对较轻,受累患者常在30~40岁进入ESRD;而AR型FFSGS的家系常为早发(6岁以前起病),激素抵抗,快速进展到ESRD。

四、诊断

FFSGS的诊断尚无统一标准,目前整理国内外文献认为,FFSGS的诊断要求每个家系中至少有2例有血缘关系的患者。

严格诊断标准:家系中2个以上患者肾活检穿刺病理改变均为FSGS。光镜应有局灶性和节段性的血管丛塌陷和硬化,随着疾病的进展可呈弥漫性、球性改变,可伴肾小管及间质损害;免疫荧光显微镜可见硬化区有IgM和C沉积等;电镜可见足细胞突起融合甚至消失等。但后两者并非诊断的必要条件。

宽松诊断标准:家系中1个患者肾活检穿刺病理改变为FSGS,另一个患者具有下列情况之一:①出现ESRD,需要或已经进行肾透析或肾移植;②出现小球性蛋白尿,蛋白尿++~++++,或出现肾功能不全。

疑似受累者:家系中1个患者肾活检穿刺病理改变为FSGS,另一个患者尿常规出现蛋白尿+或24h蛋白尿定量为≤500mg,或只出现少量镜下血尿者。

上述患者均除外引起FSGS或蛋白尿的继发性原因,如系统性红斑狼疮、反流性肾病、HIV感染或药物引起者,并依据临床和皮肤活检,最大程度地排除Alport’s综合征的诊断。同时依据临床和肾脏病理改变,排除抗基底膜肾炎、血管炎和免疫复合物沉积等疾病。